《反家暴法》的实践难题

《反家庭暴力法》实施两年多来,社会对家暴零容忍的理念尚未树立,实施细则和配套制度缺失,造成法律规定和实施情况间的落差

《反家庭暴力法》实施两年多来,社会对家暴零容忍的理念尚未树立,实施细则和配套制度缺失,造成法律规定和实施情况间的落差

李莹有超过15年妇女NGO的工作经验,在2011年创办了北京源众性别发展中心。身为律师的她经手过形形色色非婚亲密关系暴力的案子。一起约会暴力中,男孩因琐事打断了女孩的鼻梁。一个男的复婚不成,咬掉前妻的鼻子吞下了肚。另一个案子中,离婚后男方经常骚扰前妻,前妻害怕搬了家,男方便伙同自己的情人,乔装成物业公司的人上门,在情人的帮助下强奸了前妻。在源众志愿律师办的一起分手暴力案中,被害人被浇汽油,浑身80%以上烧伤。

家暴的本质是通过暴力实施对另外一方的控制。李莹认为,在家暴案中,婚姻关系本身就是一种控制,非婚亲密关系没有这一层制约,特别是分手或离异后的暴力,施暴方彻底丧失控制权,很可能造成更极端的施暴后果。

类似案例,北京市千千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吕孝权也接触过。去年千千律师所接待了一个浙江金华妇女的投诉,七年前她被老公打得受不了离了婚,孩子判给女方抚养,女方带着孩子还在前夫所在的城市生活。不料前夫借口探望孩子,强行住进女方的出租房,又开始了长达七年的同居生活。其间前夫没有中断暴力,甚至在笔记本上用刺目的红色笔墨写下好几条死亡威胁。

2016年3月,包含6章38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以下简称《反家暴法》)正式实施。据北京为平妇女权益机构发布的《反家暴法》实施2周年监测报告,从2016年3月1日至2018年2月28日,媒体的关注局限于法定夫妻间或同居伴侣间的暴力及父母子女和近亲属间的家暴,对实际高发的追求暴力,恋爱或同居结束后、离异后的暴力关注较少,仅占监测到的案例的11%。

这些形态各异的暴力构成庞大而隐秘的家暴群像。我国家暴发生率在29.7%~35.7%之间(不包括调查暗数),其中90%以上的受害人是女性。约30%的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其中施暴者九成为男性,每年有10万个家庭因家暴而解体。

上述两周年监测报告指出,“两年来,推动反家暴法实施的力量逐渐增强,越来越多受暴者寻求帮助,勇敢发声,越来越多父母亲朋积极支持他们的亲人维权”,“邻居、同学、同事或素不相识的旁观者代为报警、求助和伸出援手”,“越来越多机构开展反家暴宣传教育和服务,越来越多公权力机构做出了积极回应。”

不过,《反家暴法》在立法上仍有一定的滞后性和漏洞,也存在司法、执法的理念和实操技能处理跟不上的困境。大量案例表明,整个社会对家庭暴力零容忍的理念尚未真正树立,从事反家暴一线服务的人员普遍对家暴的规律特征与受害人的特殊心理缺乏足够了解,法律认定家暴事实的比例低,受害人举证难,人身安全保护令和告诫书制度的潜力远未充分发挥。

李莹 /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梁辰

创伤

李莹见过太多周而复始重返施暴方的家暴受害者,“今天过来信誓旦旦说要离婚或者跟男朋友分手,过两天跟她联系就找不到她了。”有人动辄好几个月杳无音讯,一旦被对方打得受不了就再次现身,时间最长的一个这两年莫名其妙地失联了。

有个受害者和男友都在北京工作,两人未婚,有一个孩子。女方一度因为殴打和性暴力跑回娘家,结果拉拉扯扯又回到男友家。每次被打后,她都把自己浑身是血的照片发给李莹求助,令人哀怜、奄奄一息的模样,找她要地址却模棱两可,头天说好可以出来碰面,第二天就找不到人了。

有次她求助说自己快被打死了,李莹这边马上找当地妇联牵头,费尽周折动用了公安力量,却怎么都找不到她。她不肯说具体位置,半天后人间蒸发。一周后再次现身,哀求“救救我吧”。反复拉锯,李莹终于约了对方面谈,想询问她的真实需求,找了源众在当地的志愿律师为她提供法律援助。头天约好,第二天又悄无声息,前后爽约四次。律师很生气,问李莹这个人怎么回事,李莹只好讲,你要理解她,有受虐妇女综合症的妇女会出现不断的摇摆反复。

像有一条无形的锁链,拽着她无法挣脱。李莹后来反复劝她,“他总不会绑架你到他家。你说你们两个人一起,你难以摆脱,可你一旦回去就是回到那个关系里呀。”遍体鳞伤的濒死感让她屡屡决意离开,却每次都被各种理由羁绊,回到棍棒之下。这个案例源众跟踪了一年多,男女双方的关系始终没有实质进展。

暴力在心头遗留下千疮百孔,无法弥合,有些受害者自知,有些不自知,她们长期处于颤颤巍巍的精神状态,长期处于恐惧之中,很难有勇气和自主意愿去摆脱暴力。“家庭暴力对一个人的心理创伤非常大,他们普遍有屈辱感、恐惧、焦虑、抑郁、自卑。遭遇长期家暴的妇女,还有一种习得性无助。”李莹说。

2000年11月2日,《中国妇女报》登载《关注绝望的抗争:受虐妇女综合症的理论与实践》一文,“受虐妇女综合症”一词进入公众视野。作为证明妇女长期受虐待而被迫杀夫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的可采证据,它在北美法律中被用来指长期受丈夫或男友暴力虐待的妇女表现出的一种特殊的行为模式,由“暴力周期”和“后天无助感”两个概念组成。后天无助感被用于解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周凡妮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