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蒙古马

自1975年以来,内蒙古的蒙古马数量持续下降了30年,“这种情况下,我们不是保护蒙古马的意思,是抢救蒙古马的意思。”

责任编辑:苏永通 助理编辑 温翠玲

正在赶马的格日勒图。蒙古马虽经千年驯化仍习惯半野生存,无需棚圈,不用哺饲。(南方周末记者 汤禹成/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9月20日《南方周末》)

自1975年以来,内蒙古的蒙古马数量持续下降了30年,“这种情况下,我们不是保护蒙古马的意思,是抢救蒙古马的意思。”

曾经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马耐力足,却面临改良血统争议,因为赛马更看重速度,“你来内蒙古不赛蒙古马赛洋马,那成什么了?”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西乌珠穆沁旗的草原深处,牧民格日勒图蓄养着400匹纯种蒙古马。世纪之交,他的草场上,蒙古马一度仅剩20匹。

八百多年前随成吉思汗征战沙场的蒙古铁骑,曾在30年间持续减少:1975年,内蒙古草原上生活着239万马匹,大多为蒙古马;2005年,马匹数量跌至六十余万匹的谷底,改良马远多于蒙古马。

究其原因,生态环境恶化、承包到户割裂草原,压缩了蒙古马的生存空间。而市场的“无形之手”,不仅左右了牧民的选择,甚至引发了蒙古马是否需要改良的血统之争。

在马背上长大的格日勒图等人,展开了历时十余年的抢救蒙古马行动。2018年,内蒙古马匹数量回升至94.8万匹,其中蒙古马约30万匹。

2017年12月13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关于促进现代马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加强蒙古马等地方品种资源保护”。这是蒙古马保护首次出现在省级政府的红头文件中。

格日勒图的草场上,马群正奔向喝水处。蒙古马以耐寒、耐旱、耐饥著称。(南方周末记者 汤禹成/图)

带着马儿打“游击”

2000年,现任内蒙古农业大学副校长的马学专家芒来从日本留学回来,上电台宣传蒙古马的文化价值和行业前景。

一位八十多岁的牧民打电话和节目连线:由于草场退化、马价低廉,他只能选择养牛养羊,祖辈几代人的养马事业眼看就要断送。

说着说着,老人哭得无法言语,直播节目戛然而止。芒来恍然大悟:牧民对马的喜爱之情,是任何家畜都比不了的,只要在马身上不亏本,牧民不会舍弃养马。

走访牧民人家,芒来发现问题所在:马价低廉,仅牛价的约三分之一;而在饲养条件方面,马比牛羊吃草更多,活动量大,需要更大的草场。

这一年前后,牧民格日勒图发现,身边越来越多朋友开始卖掉蒙古马,或对蒙古马进行杂交改良。

养马不划算,养蒙古马更不划算,直到现在依然如此。锡林浩特牧民吉雅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相似年龄的蒙古马驹身高130厘米,改良马驹身高可达160厘米,后者不仅产肉多,产奶也多。改良马一天能挤8斤奶,比蒙古马多2斤。

牧民心里都有一杆秤,何况是格日勒图。他先后在当地旅游局、林业局、扶贫办等部门任职,既是牧民,还是个有着大学文凭的政府干部。

然而,18年前,在别人卖出蒙古马时,格日勒图的草场里却开始不断添加蒙古马。

2006年,家中的5000亩草场已不够用。他开着农用运输车拉着马匹四处寻觅,但一无所获,只能将马寄养在不同朋友家的牧场,用留几匹马作为回报。

“能待一年是一年,待不了一年就半年,”格日勒图带着蒙古马打起了“游击”,“我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