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飞》的“主旋律”之旅
为了快点拿到批文,《丛飞》特意加了这个镜头 图片由剧组提供
“我们没有拿到教委的文儿,现在也好像没有文件拿了。”《丛飞》的制片人刘春晓一筹莫展:为什么她拍的主旋律电影就那么难卖出去?
丛飞是深圳的一个歌手,从1994年开始捐助失学儿童,到2005年被发现得了胃癌时,一共资助了178名贫困儿童,累计捐款捐物300多万元人民币。共青团深圳市委将丛飞树立成爱心大使,同年央视评选其为十大感动中国的人物之一。
刘春晓说自己出生在部队家庭,从小对“红旗下”的事情特别容易感动,“我以为大家都会觉得这个事情很感人”。
拍“感人的丛飞”不难。刘春晓跟她所在的深圳金华南影视公司报批后,得到了支持——丛飞是深圳的英雄,深圳的影视公司拍丛飞“理所当然”。
刘春晓一边去北京立项,一边通过共青团深圳市委拿到了丛飞的授权书,共青团深圳市委对影片颇为支持,还成为制片方之一。
2006年4月20日,丛飞去世之后,剧组正式组建,刘春晓对自己的主创班底很满意:艺术总监是田壮壮,编剧是电视剧《渴望》的编剧李晓明,总导演张会军是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导演是北京电影学院高职学院院长、“第六代”导演扈耀之。影片5月20日开机,6月20日关机——一切都很顺利。
可是,《丛飞》能否上映都是个未知数。
“《丛飞》的后期做完都九十月份了,找文件已经很不容易了。”负责该片发行的北京紫禁城三联影视发行公司的冯潇楠说,如果《丛飞》能早一两个月做完,在6月10日到7月10日的国产电影保护月内找文件,组织观看是有可能的。
不是每个人都能熟练掌握“组织观看”。“主旋律分两种情况,像《生死抉择》那样上面授意拍的片子极少,更多的是下面揣测上面意思拍的。”小L发行主旋律影片已经五六年,印象里只有《生死抉择》是全国各个系统交叉下了文件的,“只要你不是社会上的游民,甭管你是在银行工作,还是在大街上扫街,只要你有收入,都能看到”。
《生死抉择》2000年在全国赢得了上亿元的票房。
小L的经验是:“没人告诉你肯定会下文件,”剧本创作时要报批,电影局给影片签发了通过令,也就是认可了这部电影,你可以拿着通过令去找“相关部门”,对方觉得有所需要,“下文就是很容易的事情”。
正因为“没人告诉你肯定会下文件”,主旋律跟商业片一样:一要拍得快;二要拍得准。“快”是指政治敏感性,第一时间想到有关部门需要弘扬什么,并且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影片拍出来;“准”是指电影的针对性强,“非左即右”,不能把主旋律写成一个商业片。
《丛飞》不快也不准,影片更多地写丛飞跟妻子、父亲之间的关系,“没有表现丛飞跟孩子的接触,只用翻照片的形式代替”。刘春晓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增加了一个“主旋律”镜头:丛飞在病床上宣誓入党。但还是没有人给她“下文件”。
“有些文件拿了跟没拿一样。比如团委的文儿就没用,比如妇联的文儿就没用,工会的稍微好一点。排名最靠前的就是教委的和中组部的,因为除了《生死抉择》以外,主旋律在2004年以前最大的观众就是学生。”小L说,这几年教委治理乱收费,想从教委拿文基本上没戏。“主旋律”基本是争取系统发文观看,比如检察院、高等法院给《马背上的法庭》下文,缉毒署给《缉毒警》下文……丛飞是歌手,组织其他歌手们观看,明显不现实。
影片最终没有拿到推荐观看的批文。刘春晓和冯潇楠决定,不如去商业院线发行。
这时已经是2006年11月,各大影院排片安排是:《夜宴》、《墨攻》、《黄金甲》、《伤城》……《丛飞》肯定没戏了。
《丛飞》坚持要上也是可能的,“没戏”是指院线不会跟片方保底分账,片方可以花钱租影院的场地,无论是否有人来观看,场租都必须得交。想收入的惟一方式,就是组织包场放映——《丛飞》在商业院线里,又得到了“主旋律”的待遇。
没法在全国包场,刘春晓尝试在深圳做组织观看,毕竟共青团深圳市委是影片的投资方之一。此时她又发现一件要命的事,“深圳包场放映出过事”。
2004年,深圳有关部门联合发文,要求中学生在上课时间自费买票观看李倩妮(小名妞妞)主演的电影《时差七小时》。媒体连番追踪,挖掘出妞妞其实是深圳市委副书记李意珍的女儿,她不仅是女主角、编剧、小说原著作者,还是影片制作公司的总经理、法人代表,并拥有该公司的巨额股份。“妞妞事件”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深圳市委常委会议不久表示,“此事不仅对李意珍,对市委、对市几套班子领导人和全市领导干部都是一次深刻的廉洁自律教育”。从此,深圳几乎没有下文组织观看电影了。
刘春晓原本的底线是,在2007年4月20日丛飞周年忌日上映。但还是没有院线给他们腾出时间——4月20日,上映改成了记者发布会。
冯潇楠甚至想到了卖“爱心拷贝”——企业出资冲印影片拷贝,拷贝字幕前,打上企业名字。虽然投入资金并不算多,但没有商家感兴趣。直到现在,爱心拷贝只卖出去一个,还是记者招待会上,深圳团委帮忙卖出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