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农村改革第一村土地分合路
40年前,刚经历了一场大旱的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个“带头人”在一份协议上签字、盖章、按手印,声明要“分田到户”,掀开了中国农村土地改革大幕。
多年以后,中国农村土地改革又走到了新的关口。
责任编辑:吴筱羽
(本文首发于2018年9月6日《南方周末》)
40年前,刚经历了一场大旱的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个“带头人”在一份协议上签字、盖章、按手印,声明要“分田到户”,掀开了中国农村土地改革大幕。
多年以后,中国农村土地改革又走到了新的关口。
然而十多年前成功迈出土地流转试验的第一步之后,小岗村后来的土地流转实践却一再面临困境。承包了六百亩地的小岗村村委会副主任认为,土地流转最重要的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平衡多方利益,这正是当年“大包干”精神所在。
“不搞就饿死了。”严立华坐在自己5年前开的“红手印”农家菜馆门口,回忆当年搞“大包干”时的情形说。
严立华是小岗搞“大包干”的18个“带头人”之一。当时的小岗还不是一个村,仅仅是一个有18户人家的生产队。1978年12月的一个夜晚,小岗生产队一家出一个代表,聚在严立华的茅屋里开会,他们签了一个协议,声明要“分田到户”,“干部甘愿坐牢杀头,社员保证将其小孩养活到18岁”。
18人均在这份协议上签字、盖章,并按上了手印。
这份协议,掀开了中国农村土地改革大幕。多年以后,中国农村土地改革又走到新的关口,小岗村的土地也历经了几番分合。
18个“带头人”
1978年12月,小岗所在的安徽省凤阳县,刚经历了一场大旱,粮食收成较往年更加不堪。据严立华介绍,当年他只分到七斤半小麦、100斤稻子,根本不够吃。如此下去,要么在家等着饿死,要么再像以前那样出去要饭。
迫于生计,小岗从前几乎家家都要过饭。“开始是男的要,后来嫌丑,就让女人带小孩出去要,”严立华说,“我也要过。”
与很多同龄人一样,严立华对饥饿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在搞“大包干”之前,“四人帮”已经垮台,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制度仍根深蒂固,分田单干被视为“反革命”之举,带头干的人可能坐牢。但是,分田到户之前的小岗人,生活困境已经到了不怕坐牢的地步。“坐牢还死不了呢,所以就拼了、干了。”严立华说。
与中国一般农村地区相比,小岗地多人少,人均耕地十来亩。但是,在当年的制度和政策下,上千亩土地却养不活全队一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吴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