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气体致盲案三年:和解之外,真相仍待解
患者向滨海新区市场监管局申请公开详细报告和调查笔录。但在收到的材料中,涉及到产品标准、工艺、原料供应商的内容,都以“涉及商业机密”为由未提供。
在一段新闻报道视频中,通大附院眼科副主任陈辉透露,涉事公司销售人员承认使用了工业气体。2014年9月5日,该公司重新申请眼用全氟丙烷气体的注册证,却声称原材料、生产工艺等均保持不变。
责任编辑:何海宁
(本文首发于2018年9月6日《南方周末》)
患者向滨海新区市场监管局申请公开详细报告和调查笔录。但在收到的材料中,涉及到产品标准、工艺、原料供应商的内容,都以“涉及商业机密”为由未提供。
拧开瓶盖,仰起头,滴眼液迅速弥漫开来。29岁的刘森闭上眼睛,恨不得将所有药水瞬间吸收。左眼一瞬时的清凉湿润,于他是种奢侈。
2015年6月的一场视网膜手术,让他留下了不可逆转的视力损伤。和刘森一样,在注射了一种名为“眼用全氟丙烷”的气体后,北京、江苏南通两地的71位患者发生严重的视网膜毒性反应。从麻醉中醒来后,几乎所有人的视力开始变差,光感越来越弱,直至目前手术眼失明。
这起问题气体致盲案当时引发全国媒体聚焦。如此规模的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在国内已属罕见。
挨过了最初的打击,患者们努力让自己的生活回归平淡。但炎症未消、眼睛疼痛、眼压偏高却困扰着每个人。一些患者选择了和解,一些患者仍在奔波。研究繁复的技术资料,准备文件,反复交涉,四处奔走,漫长等待,寻找气体中的毒害成分成了一场心力交瘁的消耗。
事发三年后,一切似乎重回原点。2018年7月,这起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再度开庭,北京第一中院裁定一审判决结果依据不足,本案相关基本事实还需进一步查明,发回海淀区法院重审。而在南通,患者在当地法院因缺乏关键证据裁定中止审理近两年后,选择撤诉待获得相关证据后再行政诉讼。
“要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去推动真相浮出水面,真的是太难太难了。”患者叶波说,他们成了一群被外界遗忘的人。
“煮熟了的鱼眼睛”
“我总算从过去的阴影里走出来了。”8月的倒数第二个周末,湖北十堰35摄氏度,天气闷热。刘森走出驾驶室,接过工友递来的空调机,背起,汗如雨下。
29岁的刘森原本在南通做机电装配,自从左眼丧失光感后,工作就变成了一件愈发困难的事。出院后的三个月内,他先后换了四五份工作,但因为视力差,最后都没能坚持下来。
他现在在老家“卖力气”打零工。每天从早八点干到下午六点,忙到精疲力竭,挣100元。岳母患有白内障,不能下地劳动,大女儿刚上学,他的收入仅够日常开销。
这三年,他辗转十堰的各个工地,“累透了,就不去想眼睛的事了”。
然而记忆像永不停歇的钟摆,往日的片段总在患者脑海里滴答作响。
23岁的韩孟(化名)是所有患者中年纪最小的。这位在苏州一所高校纺织与服装工程专业就读的唐山男孩夏天刚本科毕业,如果没有这场意外,也许他会在服装企业谋得一职。
2015年6月下旬注射完气体,韩孟当时就觉得难受。“一个大男孩,哇哇喊眼睛疼。”其父亲回忆,回家休养不到一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邵小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