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药调查
零加成及零关税政策的实施,使得进入医保目录的抗癌药降价明显,未进入的则几乎没有降价。此外,各种治疗方法层出不穷。
责任编辑:陆宇
零加成及零关税政策的实施,使得进入医保目录的抗癌药降价明显,未进入的则几乎没有降价。此外,各种治疗方法层出不穷。
自今年5月抗癌药“零关税”政策落地生效后,因癌症牵系千家万户的生命健康,抗癌药价格及进口药引入等问题再次引发关注。
近日,国内首个PD-1免疫治疗药物“O药”正式在50多个城市开售,药企公布的国内建议零售价为:40mg/4ml(小瓶)4591元、100mg/10ml(大瓶)9260元,相比此前从国外代购原版单支费用高达2万元,国内药价下降近一半。
O药是对PD-1免疫抑制剂Opdivo(欧狄沃)的简称,药品名纳武利尤单抗。它是一种作用于人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的阻断抗体,通过重新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细胞来杀死肿瘤,是一种全新的抗肿瘤药物。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6月15日批准欧狄沃进口注册申请,从提交上市申请到获批上市仅用了7个月。随后的7月20日,曾因治好美国前总统卡特的黑色素瘤而闻名的另一种免疫治疗药物K药(可瑞达)进口注册申请也被批准。
此外,预计本月底国家医保局将完成18种抗癌药的医保谈判,其中包括16个进口药和2个国产创新药,自此患者可陆续买到因为关税调整而降价的抗癌药。
“零关税落地叠加抗癌创新药审评审批提速,一方面将传导到医院等终端,使更多药物引入国内,进一步纳入医保目录;另一方面也使得此前较为昂贵的抗癌药能被更多患者使用,市场的潜力被挖掘将激发原研药企的研发信心。”某省肿瘤医院药剂科张群教授(化名)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纳入医保药物降幅明显
相较于零关税政策对抗癌药价格的影响,早一步实施的药品零加成改革使包括抗癌药在内的大多数药价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多位医院专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医院基本所有的药品价格都在下调,程度不同,多的到30%,个别甚至到50%。
“自降税政策发布后,除进入医保目录的抗癌药外,抗癌药药价变化并不明显。”9月2日,知名经济学者、财经评论家郭凡礼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5月1日前,国内市场中已经库存了一定量的进口抗癌药品,这部分药品并没有受到降税政策的影响,相较之下,去年进入医保目录的抗癌药药价出现了大幅下降。
郭凡礼举例称,“对乳腺癌治疗的赫赛汀降价明显,曾经一支赫赛汀价格高达2.2万元,一个疗程下来大概花费33万元。而在进入医保之后,一支赫赛汀的价格是7600元,每个疗程支付费用约3.5万元。被誉为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最好选择’的易瑞沙降价幅度也很高,在进医保前,使用易瑞沙治疗每个月的治疗费用需要1.5万元,进入医保后治疗费用降为7074元,按照乙类目录50%-80%的报销比例推算,病患每月只需支付1415-3537元。而在部分地区贝伐珠单抗等临床使用的主要进口抗癌药价格未下降。”
北京康爱生物投资总监李君阳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抗癌药品价格下降,受零关税政策影响有限,目前主要还是受医药分家影响。零关税政策有配额,还要看落地和执行,最终的受益范围及影响程度有待观望。”
在李君阳看来,零关税政策目前对于癌症治疗的临床手段影响并不大。“因为现在医生多为专科医生,不是全科医生。例如肿瘤,往往是多学科联合治疗。加上二甲或者小医院,医生能力有限,这个更看重医生的临床经验。”
张群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肿瘤治疗靠预防,零关税政策降低了药价,但是肿瘤治疗还是很昂贵的,我们在治疗的同时,也需要在预防上多下功夫。很多药物都是存在副作用,对人体皮肤、黏膜造成损害,甚至是内脏损伤。疗效也是有限的,例如可以延长生命几个月,对于国内需求,这个时间太短。”
抑制剂免疫疗法革命
在上述以O药及K药为代表的PD-1/PD-L1免疫抑制剂领域,除了加大了进口药的引进外,国产原研药也在奋起直追。
据郭凡礼介绍,中国制药公司在PD-1/PD-L1产品研发试验的进程正在加强,6款药物处于I期试验,3款药物即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还有9款药物正在新药研发阶段。
PD-1/PD-L1是近几年在抗癌领域兴起的免疫疗法中所调节的其中一个靶点,通过调节CTLA4、PD1/PDL1、4-1BB、OX40、CD27等免疫检查点可以激活T细胞免疫应答。除此之外,大量的分子靶向药物进入临床研究、走上市场,针对受体酪氨酸激酶靶点如Bcr-Abl、VEGF/VEGFRs、ALk已有多个药物上市,涉及细胞周期调控的靶点如Aurora激酶、CDK、ChK也有不少新药在研,其中CDK4/6抑制剂已经有三个分子推进到后期开发。
根据最新的临床情况,目前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抑制剂抗体基本上覆盖了不同癌变器官的多个靶点。
对于肺癌,被称为“国产版9291”的第三代EGFR抑制剂艾氟替尼对易瑞沙、特罗凯、凯美纳耐药后T790M突变的肺癌患者疗效优越,目前正在进行临床招募;对于存在SKY特定突变的淋巴瘤患者,也已有对应靶点的药物进入临床,用于治疗复发或难以治愈的成熟B细胞肿瘤;作为广谱抗癌药,PD-1/PD-L1抑制剂则对食管癌、胃癌、肝癌等均具有优越的疗效,除了K药及O药外,包括嘉和生物研发的PD-L1在内的多项抑制剂抗体均进入了临床招募,患者可根据入组条件,选择不同的PD-1抑制剂实验组进行免疫治疗。
“PD-1/PD-L1目前技术较为成熟,获得欧美认可。可能更改肺癌治疗理念,取代传统放化疗,使临床手段更加丰富、充实。但是药物治疗只是肿瘤治疗的一部分,传统治疗手段也不能摒弃。例如肿瘤早期,可能只需要局部治疗的时候,就可以手术、放化疗,而不需要那些药物。”对于新兴诊疗手段对癌症临床治疗的促进,张群如是说。
诊疗手段百花齐放
除PD-1/PD-L1免疫抑制剂外,目前对癌症治疗的手段还有CAR-T、肿瘤囊泡以及DC-CIK疗法等。
以CAR-T为例,诺华公司的Kymriah和吉利德公司的Yescarta,都获得了欧盟委员会的批准,成为欧盟首批通过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这也是全球为数不多的两个CAR-T产品。国内方面,2018年3月我国首个CAR-T疗法临床申请获批,同时也有安科生物、恒瑞医药、银河生物、复星医药等相关公司申报CAR-T细胞治疗临床,其发展有望进入快车道。
“从原理上来讲,CAR-T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均属于免疫疗法,前者是把肿瘤细胞的特征传递给免疫细胞,让免疫系统识别、杀伤它们,后者则是阻止肿瘤细胞破坏免疫系统,解除它们的抑制功能。”张群介绍道。
郭凡礼进一步解释称:“中国的CAR-T临床研究数量已然与美国并驾齐驱,成为世界第一梯队,多家企业着手研究CAR-T,有大量临床试验成功案例,但目前还没有一款CAR-T药物正式上市。肿瘤囊泡介导化疗技术已完成基础研究部分,正在进行临床试验。而DC-CIK细胞免疫疗法这一技术的临床应用在国外基本没有开展起来,我国也尚无严谨的临床研究来支撑。”
2013年,因发现囊泡转运机制,詹姆斯·罗斯曼、兰迪·谢克曼和托马斯·聚德霍夫3位科学家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肿瘤囊泡介导化疗技术囊泡运转机制的细分领域被湖北新三板公司盛齐安应用到治疗癌性胸水:以肿瘤细胞来源的囊泡为载体,包裹化疗药物,靶向杀灭肿瘤细胞,并调节患者免疫微环境,恢复胸腔与血管间的液态循环。
今年5月2日,盛齐安宣布由其主导的“载药囊泡胸腔灌注联合全身治疗方案治疗乳腺癌、肺癌、卵巢癌恶性胸腔积液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收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出具的临床试验批件,将开始临床研究。
而因魏则西事件闻名的DC—CIK疗法,则仅是早期免疫疗法的一种,因为临床试验的效果不够好,在国外并没有大规模推广。
对于以这些新兴诊疗手段为依托的肿瘤原研药上市还存在哪些阻碍,郭凡礼称:“我国从事癌症原研药研发的企业虽然有一批自主研发的创新药通过“绿色通道”上市或进入优先审评审批程序,但仍旧面临着现行医保准入、价格形成机制、招投标机制和医保报销体系等市场准入不配套的窘境。”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网络编辑:吴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