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精神病人吗?——国内精神病专家眼中的美国校园枪击案主角
“你有亿万次机会……”综观赵承熙作案前后,其实其精神病症状早有了先兆,但是,由于周围人们对精神病认识的不足,导致错过对赵承熙的救助机会。
偶然、公开、残酷、特立独行、情感冷漠、滥杀无辜……这些正是刘锡伟总结出的“疯劫”特点。他认为,这些特点适用于马加爵,适用于邱兴华,同样也适用于赵承熙
4月17日,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内,
成千上万名师生和家属为32名枪击案死难者举行烛光守夜活动 吕明响/图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案发之时,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刘锡伟教授正在美国纽约州小女儿处。在此之前,他先去洛杉矶拜会了自己28年前在湖南医学院进修时的老师——一位已经年近八旬的华裔精神病专家,将自己带来的关于卢刚的资料交由对方。
美国此行,刘锡伟原本想实现一个愿望,就15年前轰动一时的卢刚杀人案与美国的同行达成共识。1991年,美国爱荷华大学物理系留学生卢刚枪杀了包括自己导师和同门师弟林华在内的四人,然后开枪自杀。
这场轰动了整个华人圈的悲剧,后来被归咎为卢刚本人的狭隘、自私和冷酷。尽管美国人对卢刚事件表示出足够的宽容,受害人的家属甚至写信安慰卢刚的亲人,但不可否认,此事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华人在美国的声誉。
然而刘锡伟——以及不少同样从事精神病工作的人士——却认为,悲剧产生的真正原因,在于卢刚是一名精神病患者,他本人,也是这种目前人类尚无法完全认识的疾病的受害者。
刘锡伟未来得及完成他的使命,因为短短两个月后,一出影响更大的校园悲剧上演了。韩国籍学生赵承熙无故枪杀了32名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师生,然后开枪自杀。事发后,关于凶手的国籍问题,一度引起轩然大波,最后证实作案者非中国人之后,刘锡伟和其他华裔人士一样,也松了一口气。不过,他承认,自己现在仍然不轻易出门——很多美国人分不清韩国人、日本人、中国人。据他了解,在弗吉尼亚州,已经有很多韩国人搬家离开。
就像历来关注的每起不同导常的杀人案一样,刘锡伟开始研究这起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校园枪击案。随着事件的进展,他很快发现,真相正在像自己判断的那样浮现。
“我不能百分之百地肯定赵承熙是一名精神病人,我只能说,赵承熙的身上具备了‘疯劫’的大多特点。”经历了去年的邱兴华案风波之后,刘锡伟讲话已经分外谨慎。因为为邱兴华申请司法精神鉴定,刘锡伟除了被众多网民谩骂,亦被学术对手们指责为“有病推定”和“泛精神病化”。
不过,刘锡伟初衷不改,他仍将精神病人杀人现象称为“疯劫”——一个即使在精神病学圈内也受到质疑的观点。
不存在的女友
刘锡伟坚定自己的判断,是从赵的室友出面澄清“女友”一事开始。枪击案爆发之初,美国媒体除了将凶手臆断为华人之外,还犯了一个想当然的错误——将赵承熙杀人的原因归为感情因素。确切地说,认为赵承熙是因为与女朋友埃米丽吵架而动了杀机。
但赵承熙的室友却出面说:赵承熙根本就没有女朋友。而被赵承熙第一个枪杀的埃米丽的室友也澄清:从没听说过埃米丽讲过赵承熙这个人,赵承熙不可能是她的男朋友。
事实上,赵承熙只有一个想象中的女朋友。赵承熙的室友考克说,大学二年级时,赵承熙曾向他讲过,自己有一个叫JELLY的女朋友,是一个超级模特,她住在太空,以太空船代步。赵承熙讲得很认真,他说女友将他称作“SPANKY”,因此,他曾用过“JELLY SPANKY”这个名字。
没有人见过“JELLY”,实际上,这个人并不存在。刘锡伟说,在精神病学上,这是典型的“钟情妄想”症状。刘锡伟曾也有这样一个病人,他钟情于一个“女明星”,叫“钟月娥”,他每年都要去一个固定的地点去等这个人,但是从来没有等到过。后来刘锡伟发现,这个女明星其实并不存在,“钟月娥”其实是“忠于我”的谐音,是这个病人想象出来的一个“忠于”他的女孩。
刘锡伟仔细研究了赵承熙作案过程:早晨7:00驾车跑到女生宿舍,与大一女生埃米丽发生争吵。争吵过程中,男同学克拉克听到争吵声出来劝架,结果赵承熙拔出枪将二人先后枪杀。9:01,他用“ISHMAAL”的名字给NBC寄了一个邮包,里面有27个视频文件,43张照片和一封只有1800字却写了23页的信。然后驾车到大学校园,将门锁上,向学生开枪射击,前后射出一百多发子弹,最后开枪自杀。整个过程,赵承熙均从容不迫地完成。并曾在枪杀之余向一名韩国留学生以“HELLO”问候。
偶然、公开、残酷、特立独行、情感冷漠、滥杀无辜……这些正是刘锡伟总结出的“疯劫”特点。他认为,这些特点适用于马加爵,适用于邱兴华,同样也适用于赵承熙。
“我不叫赵承熙,我是‘问号’”
赵承熙似乎是一个天生的新闻制造者,除了骇人听闻的枪击行为本身,他寄给NBC电视台的的一个包裹,同样引发了一场热议。因为播出暴露赵承熙杀人动机的视频录像,NBC电视台曾备受美国公众指责。
但人们不得不承认,那段录像除了带来震惊和恐怖,也让人感到荒诞和莫名其妙。无论是警方还是公众,均无法从中获取赵承熙真实的作案动机。
然而刘锡伟从中有了新的收获。他认为,从赵承熙的这些话中可以清楚发现,他在作案前有强烈的“被控制感”——精神分裂症病人又一典型症状。比如:“你以为我愿意做这件事么,你以为我梦想我这样的死去么?一百万年来我一直不愿做这件事。”“显然,他是认为自己是被驱赶着、不得不去杀人。”刘锡伟说。
中国精神卫生法草案主持起草者、著名精神病专家刘协和教授认同刘锡伟的这一观点,“被控制感是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一种常见症状。”刘协和说。作为领域内最权威的专家之一,他主持做过两千余个司法精神鉴定案例。
刘锡伟注意到,赵承熙在视频宣言中多次使用的过的一个词:“YOU”。
“这个词在英语里有两种意思,你或你们。目前国内媒体翻译为‘你们’,但在我看来,这个‘YOU’其实是‘你’的意思,他不是泛指社会,而是赵头脑中一个具体的对象。是一个人,他一直在控制着赵承熙,让他恐惧,让他紧张,最终让他去杀人。”
通过这段录像,以及其他被人们忽视过的细节,刘锡伟还看出赵承熙身上另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人格解体。
包裹的署名并不是“赵承熙”,而是“ISHMAEL AX”,这个词的意思一度让人迷惑不解。刘锡伟后来发现,后两个与前面断开的字母AX是“斧头”的意思,而ISHMAEL是指伊斯兰教先知亚伯拉罕的长子,赵承熙身上文着“ISMAIL”的字样,其意跟ISHMAEL一样,只不过前者是ISMAIL在基督教中的译法。
刘锡伟认为,在枪击案发前,真正的“赵承熙”其实已经不存在了,存在的是“ISMAIL”——一个被“YOU”所迫害、欺压的对象。ISMAIL正是在“YOU”的威逼、恐吓和控制之下,才不得不去杀人。
在公开的另一段视频录像中,赵承熙说:“我要像摩西一样分开大海,引导我的人们。”(《旧约》中的《出埃及记》记载,摩西分开红海的海水,带领以色列百姓逃离埃及。)
“总体看来,赵承熙的精神症状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刘锡伟说,“他把自己当成了‘圣者’,想去拯救整个受苦的人类,这意味着他除了‘人格解体’,还存在‘夸大妄想’。”
或许赵承熙早就不把自己视为“赵承熙”了。赵承熙的室友安迪说,赵承熙曾经给他打手机,并坚持自称“问号”。安迪当时提醒过他,但是赵承熙回答说:“我不叫赵承熙,我是‘问号’。”此外,同学还证实说,去年文学课开课第一天,赵承熙在签名册上写的也是一个问号。老师问,“你是叫问号吗?”他一言不发。
还有一次,感恩节假期时,赵承熙打电话给室友考克,深信自己正在北卡州跟俄罗斯总理普京在一起度假。说两人是一起在莫斯科长大的好友。
从赵承熙的宣言中,刘锡伟能深切体会这个人的痛苦。他认为,赵承熙在文中质问别人是否知道往其脸上吐口水的感觉、向喉咙里硬塞垃圾的感觉,以及从两耳之间切割喉咙的感觉。这些显然不是他文学性的比喻,而是他真实的感受。问题是,从来没有人对他做过这样的事,这仅仅来自他的错觉和妄想。“在精神病学上,这样的错觉被称为‘内感性不适’。”刘锡伟说,“但从中可以看出,他当时在痛苦中挣扎。”
由于赵承熙枪击时使用的是一种爆炸性子弹,他自尽时对准了自己的太阳穴开枪,大脑被完全破坏,验尸官曾表示无法通过尸体解剖弄清赵承熙的脑部异常——精神病人常有的一种病理现象。
不过,刘锡伟与刘协和皆认为,即便无法进行解剖,仍可以根据赵承熙生前留下的资料对他进行缺席司法精神鉴定。
邱兴华案枪声响过之后,这两名精神病专家均曾提出过这样的建议。
国内另一名司法精神病学权威杨德森教授同样在关注赵承熙案,不过他认为,以他现在了解的情况,尚不能断定赵承熙患有精神分裂症。他认为,人类对精神病的认识还相当有限,在正常人和精神病人之间,并没有找到一个清晰的界限,而中间的一段灰色地带,恰恰是争议最多之处。
“不过,这并不是一些没有精神病学常识的所谓专家可以妄加揣测的理由。”杨德森说。
可以避免的悲剧?
“你有亿万次机会……”这是赵承熙宣言中的第一句话。刘锡伟认为,综观赵承熙作案前后,其实其精神病症状早有了先兆,但是,由于周围人们对精神病认识的不足,导致错过对赵承熙的救助机会。
在作案之前,除了上文所述中将自己命名为“?”、写荒谬剧本、幻想太空女友外,赵承熙已经证实的怪异行为还有:对别人的问候不予理睬,在宿舍内放火,无故跟踪女同学,在桌下偷拍女生双腿,自称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一起度假等。
刘协和认为,仅凭在宿舍放火和桌下偷拍两个迹象,即可高度怀疑其为精神分裂症。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赵承熙的作品、奇怪的癖性和单调的回答曾引发他的英语老师的警觉,一位教师曾威胁说,如果他不离开她的教室,她就辞职。另一位教师还为她的助手设计了一个密语,以暗示她致电警方。
不过,校方对这些并未引起重视。文学系系主任罗伊曾向校方反映过赵承熙的问题,不过学校官员只是表示同情,并未采取什么措施。
赵承熙的家人显然也早有对赵承熙的担心。据他的室友称,每次开学,都是父母亲自驱车将赵承熙送到学校,然后恳请室友们帮忙照顾他。不过,他们并没有解释这样做的原因。
刘锡伟认为,极有可能的情况是,当时校方和赵承熙的家人尽管感觉到赵承熙的怪异,但并没有意识到他是精神分裂症病人。“由于缺乏精神卫生知识,即便是平常一起生活的家人,也未必能发现身边的精神病人。”
2005年底,警方曾接到赵承熙室友的求助电话,指在他身上发现自残的迹象。当局后来安排赵承熙到精神医院接受检查,不过,院方只让他留住一晚,隔天就放他回家。没人知道,他过后有没有再接受治疗。
有室友证实,就在作案当天,赵承熙还服用抗抑郁的药。精神病学界公认,抑郁症尽管也属于精神病,但跟精神分裂症有明显的不同,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对精神分裂症并没有效果。
刘锡伟认为,那名医生可能并没有诊断出赵承熙的真实病情。
不过,刘锡伟和刘协和均认为,最重要的问题在于:赵承熙本人并不认为他自己有精神问题。
事实上,在接到文学系老师对赵承熙问题的反映后,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方认为,由于赵承熙的行为没有形成切实的损害,因此校方也无能为力。
无法调和的悖论?
由于可能对他人及社会造成损害,精神病问题亦被视作公共卫生问题。不过常见的情况是,精神病人并不认为自己患有精神病,拒绝甚至抵触治疗,这成为全球精神卫生工作面临的一个普遍难题。
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方面的专家顾问,刘协和曾多次去美国与同行们交流,他发现,在美国这样注重人权的国家,各州的精神卫生法律也充分保护了精神病人的权利。但这样一来,势必影响到对精神病人的强制性救治。“如果精神病人本人拒绝救助,那么对此谁都无能为力。”
在精神卫生防治与尊重人权之间,似乎形成一个无法调和的悖论。刘协和介绍说,在美国,精神病专家和律师们曾就此问题多次争论,结果最后胜出者总是后者。目前美国的相关法律所体现出的精神是:宁可承担精神病带来的社会风险,亦不可以牺牲人权为代价换取前者防治工作的进步。
刘协和曾是我国精神卫生法草案的原起草者,世界卫生组织官员曾就此问题征求刘协和的意见,他的回答是:我们“原则上”需要经过患者本人和家属的同意。结果得到对方赞许。
尽管此次枪击案影响巨大,但刘协和不认为能改变美国的相关立法。
假如赵承熙没有在此次枪击案中自杀,而是被警方抓获,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刘协和认为,按美国的法律,律师或家人会为其提起司法精神鉴定,然后鉴定专家和律师会在法庭上与控方展开激烈辩论,至于最后结果,难以料及。“可以肯定的是,他会得到司法精神鉴定的权利。”
刘锡伟注意到,在充满悲伤的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师生们把赵承熙也视作了一个遇难者。据韩国《朝鲜日报》报道,4月21日,学校中心广场展开悼念活动,人们摆放了33块花岗岩,分别代表在这场悲剧中死去的33个人,其中代表赵承熙的那块排在第四位。
上周五,美国总统布什发表的每周电台致词中,承认“枪手是一个精神严重受困扰的年轻人”。他继续说:“我们的社会继续在如何处理精神病患的问题上挣扎。这些病患可能对自己及他人构成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