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地军改:装上和平的齿轮
军改后,指挥体系扁平化,五级变成三级。“军令政令传达更加快捷,指挥效率大大提高”。
责任编辑:姚忆江
(本文首发于2018年8月23日《南方周末》)
格茸七林、冯锐父子,两代边防军人的青春在老山交汇。军改激流澎湃,命运的拐点又将把他们带向何处。
军改后,指挥体系扁平化,五级变成三级。“军令政令传达更加快捷,指挥效率大大提高”。
在祖国的南疆,有这样一座山;
在祖国的南疆,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的名字不响亮,却悄无声息地在坚持。
这首90后中士刘旭自编自唱的民谣《老山边防》,早已通过“南部战区”的微信公众号传播开来。
从四川达州的大巴山区,来到云南边境的八里河东山,在当兵的第7年,刘旭收获的不仅是原创作品广为传播,还有参加旅侦察兵集训综合第4名的荣誉。
酷爱民谣和摇滚的刘旭,休息时,抱着他那把贴着蓝莲花贴纸的吉他就不撒手,也正是这双手,扛起钢枪,劈开国境线的密林,为界碑描红。
军改后,南部战区陆军驻滇某边防旅应运而生,守卫着中越边境线。
刘旭所在的“边防钢七连”,与守卫老山的“戍边英雄连”遥遥相望。主峰碑前,多少次,回访的老兵含泪高呼:“老山,我来了!”
在这里,麻栗坡、老山、者阴山等名字,与一代军人的奉献乃至牺牲一道,封存在集体记忆中。以老山为代表的中越边境山脉,成为国人心中的英雄山。
英雄山上,堑壕的壁上长满苔藓,黄中带红。
“戍边英雄连”连长席政杰说,这苔藓许是染上了烈士的鲜血,才长成这样少见的颜色。
军改后的边防新锐
“戍边英雄连”驻地,恰是1984年4月28日参战官兵喝下出征酒、向主峰进军的地方。
雾气重起来。通往老山主峰前哨排阵地的这一段路,两边竖立着数十块水泥碑,图案以黑色骷髅和两根人的腿骨交叉形成,下书“雷区禁止入内!”的粗体红字。空气越发湿润,心却在抽紧。
在该旅的众多边防连队里,雷患与艰苦,是日常生活的底色。“边防钢七连”巡逻途经的27座界碑,有20座在雷区,毒蛇横行,道路艰险,该连官兵在种菜、修建营房时,甚至挖出6枚炮弹、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