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往事:一个“点石成金”的试验田
从1990年到2017年,浦东的GDP总量从60亿增长到9500亿,扩大了158倍。浦东新区“万丈高楼平地起”,成了中国中部广阔腹地经济增长的引领者。“如果闭关锁国,上海不重要,但如果要发展海上贸易,上海就非常重要。”
责任编辑:顾策
(本文首发于2018年8月16日《南方周末》)
从1990年到2017年,浦东的GDP总量从60亿增长到9500亿,扩大了158倍。浦东新区“万丈高楼平地起”,成了中国中部广阔腹地经济增长的引领者。
“如果闭关锁国,上海不重要,但如果要发展海上贸易,上海就非常重要。”
上海自贸试验区获批消息传出后,一些人来问试验区是怎么回事,当得知这主要是制度创新,而不是政策优惠时,就失望地走开了。
《邓小平年谱》曾记录了28年前那个除夕夜:上海下起了南方罕见的大雪,在西郊一座绿荫掩映的宾馆里,86岁的邓小平还没有休息,他一根接一根地抽烟。
几天前,他对朱镕基等上海领导人说,“请上海的同志思考一下,能采取什么大的动作,在国际上树立我们更加改革开放的旗帜?”
很快,黄浦江对面的那一大块农地,引起了他的注意。
1990年以前,上海浦江两岸经济差异巨大,堪比城乡。新中国成立前期浦西土地比浦东贵100倍,所以人们说“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但被提升为国家战略之后,浦东一夜之间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地标。
从1990年到2017年,浦东的GDP总量从60亿增长到9500亿,扩大了158倍。浦东新区“万丈高楼平地起”,成了中国中部广阔腹地经济增长的引领者。
被冷落的土地
浦东发展起来的原因,要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地图上。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熊月之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唐代以前,上海没有独立的行政建制,人烟稀少,一个主要原因是古人治水能力差,难以在南方发展。到了宋代,陆上丝绸之路不通,人们开始探索海上,加上治水能力的进步、城市生活的发达,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人们开始重视上海,元代起设立了上海县。
上海地处长江口,又靠海,地理位置优越。而且它处于东海和黄海的连接处,一边水深、一边水浅,两边船只的构造不同,南北船只有在上海中转,这个地方日渐热闹起来。
“如果闭关锁国,上海不重要,但如果要发展海上贸易,上海就非常重要。”熊月之说,当人们目光向外,从整个亚太甚至全球来看,上海就从边缘变成了前沿。
另一方面,随着宋代以后城市生活的发展,苏州成为最为富庶的南方城市,在近代以前的老上海地图上,会标明“西去苏州”多少里、“西去松江”多少里。以苏州为辐射,越近的地方越发达,上海成了苏州的外港,靠近苏州的浦西也比浦东发达。
从地形来看,上海是由西向东渐次成陆的,唐代,浦东的相当部分还在海里,汪洋一片。在中国古代到近代的历代行政版图中,都找不到“浦东”这个行政地名,它最早出现在宋朝,是一个盐场的名称。在明代以前,浦东人大多以盐业为生。
由于靠苏州更近,浦西的发展资源优于浦东。进入近代,租界区也都设立在浦西,划片而治,使得它的发展更进了一步。浦江两岸差距拉大之后,浦东的发展就建立在服务浦西之上,浦东的支柱产业是毛巾、营造、花卉种植和奶牛饲养,浦东广袤的农村成为浦西副食品供应的主要基地。
因为不被重视,直到1992年以前,浦东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完整而统一的行政管理机构,一直被无序而频繁地随意分割着。根据《经济地理》杂志刊登的一份统计,新中国成立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