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首发2016年社会组织经济贡献:2789亿 “公益GDP”被严重低估?

过去,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对社会组织的经济规模停留在模糊阶段。类似模糊不清的,还有中国慈善捐赠总量。

责任编辑:吕宗恕 实习生 甄学如 白桦

“任小米“项目为内蒙古种植户创造了增收机会。(阿拉善SEE基金会供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8月9日《南方周末》)

对于以非官方力量来帮忙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价值为终极目标的公益组织而言,其GDP贡献度一直被坊间认为是低估了。

过去,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对社会组织的经济规模停留在模糊阶段。类似模糊不清的,还有中国慈善捐赠总量。

公益学界呼吁国家统计局能将非营利组织或者社会组织统计纳入到国家统计体系。如此一来,有助于提升数据质量,使之更准确,更科学。

“2789亿元人民币,占2016年GDP的0.37%”。

这是“中国社会组织经济规模测算研究”课题组2018年7月16日在京发布的2016年全国社会组织增加值总量。中国社会组织经济规模即非营利组织的GDP(NPO-GDP),简写为N-GDP。更通俗的叫法是公益组织创造的GDP规模,又称“公益GDP”。

对于以非官方力量来帮忙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价值为终极目标的公益组织而言,到底能给GDP带来多少贡献,一直没有一个拿得上台面的数据。

党的十九大报告先后5次提到包括但不限于公益组织在内的社会组织,且首次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然而,社会组织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到底有多大,始终说法不一。

为了获得一个相对准确的数据,希望工程创始人、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苦苦寻觅数年。在他看来,官方普查得出的社会组织增加值过低,无法体现社会组织的发展情况。公益学界多次表达过政府对社会组织的GDP贡献统计标准及口径不一,社会组织的经济贡献被大大低估。

受南都公益基金会委托,国家行政学院、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重庆市委党校的9位学者,于2016年6月组成“中国社会组织经济规模测算研究”课题组,对中国公益GDP进行历时两年的摸底、测算与研究。

7月16日,该项研究成果在国家行政学院会议中心正式对外发布。然而,其数值之低也引发专家诸多争议:到底该不该进行社会组织的经济贡献规模测算?其价值在哪里?我们如何看待社会组织的经济规模数据?公益GDP到底有没有被低估?

N-GDP迷雾

要弄清楚公益GDP有没有被低估之前,首先得核算中国社会组织的经济规模究竟有多大。民政部自2007年起每年发布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其数据却维持较低值。

徐永光在翻阅《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时发现,2013年全国社会组织的增加值为571.1亿,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0.22%,同比2012年有所下降。与2007年0.28%的占比相比,整整下降了21%。这与他感知到的中国社会组织快速发展态势不符,至少从业人数、注册机构数量都增长迅猛。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