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关键是公开政府花钱的秘密

为什么我国的行政管理费比其他国家高很多?钱具体都用在了哪些部门?临近年末为什么会发生中央部委“突击花钱”的事?总共花了多少钱?用在什么地方了?

责任编辑:赵凌

为什么我国的行政管理费比其他国家高很多?钱具体都用在了哪些部门?临近年末为什么会发生中央部委“突击花钱”的事?总共花了多少钱?用在什么地方了?

过去一个月,中国公共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付诸实施。根据这一行政法规,预算、决算报告和财政收支数字,以及各类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都属于县以上各级政府重点公开的范围。财政预算可说是公众最关注的问题,现在政府实行公开,有关信息发布机构也陆续建立起来,相信大家和笔者一样,有满肚子的问题想知道答案。

目前,至少以下信息是希望政府尽快提供给公众的,比如,政府公布的去年的财政收入5万亿,已有学者指出,财政收入总额应该是9万亿,那么,究竟应该是多少?为什么连年的预算偏离度那么大?人大究竟能不能控制财政的膨胀?能不能控制各级政府预算外、制度外收入?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些措施的效果如何?

多年来,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的前三项中,比重最大的是行政管理费,其次是经济建设费,从1982年到2005年,我国教科文卫和社会保障支出增长了36倍,而行政管理费却大幅攀升。我们国家的行政管理费具体都用在了哪些部门?去年临近年末为什么会发生中央部委“突击花钱”的事?总共花了多少钱?用在什么地方了?用的效果如何?

2007年我国教育支出为7065亿元,占当年GDP的2.86%,仍然没有达到4%的目标。这么多钱用在农村多少?占GDP的比重距离世界平均水平差多少?为什么财政收入连年大规模超增长,涉及民生方面的支出在GDP中的比重却最小?

在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经济建设费(大部分是对国有经济的投资)历年累计达到89835.01亿元,比同期教科文卫和社会保障支出的总和70901.64亿元高出27%,占预算支出总额33%,这大笔的财政资金到底用在了哪些方面?

以上这些问题在目前政府提供的信息中我们都是看不到的。

没办法,这么多年了,财政税收问题积累得越来越多,却没见有效地解决,信息提供又是如此模糊,问题自然也就多一些。财政就其本质来说,是政府受公民之托履行公共服务的责任,因而政府的财政活动须以公众的集体需要为依据,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缺乏公众参与的财政预算必然缺乏民意基础,甚至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

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严重不足,显然是受制于现行体制,人们没有足够的机会、渠道和兴趣参与其中。由此带来的结果是,财政预算成了政府自己的事,公民们则成了“看客”,民意表达无从谈起。政府的财政资金每一分钱都来自公民的口袋,税收的增加就意味着人民手中的可支配货币的减少。所以,任何财政税收事务、政策制度的制定出台,都必须首先取得人民的同意或谅解。

然而,我们的政府把“公共”性质的预算信息当成机密的观念至今没有改变。预算,仍然只是反映领导者意愿的工具,与普通民众没有多大关系。公众对于税收政策、预算的了解仅限于政府主导的媒体刊载的政府财政预算报告,其他所有的政府部门的预算数据、决策过程等,几乎都对民众保密。这与许多国家通过互联网就可以下载,在书店甚至报刊亭里就可以买到政府预算一揽子文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财政信息原本就是归全体公民共享的东西,应清晰明了地反映政府财政活动的真相,应该让纳税人、媒体、分析人士便捷地获得相关信息,并易于理解这些信息。透明的财政预算可带来许多好处,各种不同意见博弈的结果,是每个人都在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合力”中发挥或大或小、或正或负的作用。在亿万双眼睛紧盯官员们怎么花钱的情况下,违规和腐败现象必然会减少。

透明化程度低,说明社会的规则化程度还低,执政者的心理和现行的行政体制还经不起“透明”的考验。乘《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东风,但愿这一切能有所改变。
 

网络编辑:老黄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