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小变量撬动大数据
大家都知道应该去抓取大数据,而问题是一定要注意小变量,也就是在抓取的时候需要使用的高频词。
责任编辑:袁端端
(本文首发于2018年7月26日《南方周末》)
在国外基于跟新闻传播或者跟传播学的合作所展开的舆情监测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但国内做舆情监测,更多地仅在本专业内完成,只监测专业数字或者是专业术语,对受众的心理就没有很好地预测和感知。
大家都知道应该去抓取大数据,而问题是一定要注意小变量,也就是在抓取的时候需要使用的高频词。
专家与民众的认知落差
近些年来,我们的农副产品农药残留量逐年下降,食品检验的合格率也在上升,但为什么公众都觉得食品越来越不安全?
这是风险知识落差模式造成的。
在专家眼中,风险是统计风险概率和死亡率估算出来的,比如今天食品安全率从95%提高到了98%,风险更低了。但在民众心中,风险更多是来自心灵上的感受,与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的评估标准包括对风险的熟悉程度、恐惧、是否自愿、个人的可控制性、公平、道德等诸多心理因素。
2016年,我在医院做了两个月调查,给20位志愿者每人发了一台智能手机,让他拍下自己对医院的不满,或者说会影响到与医院沟通的问题。
结果发现,就诊者的不满和医生所认为的不满完全不同。医生认为:“病人对我的医术、治疗方案或使用的药物不满。”但患者的不满在于:“我今天停车特别不方便。电梯等很久,排队时有人加塞儿。”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