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步云:反对法治没有什么道理

过去讲民主立法、科学立法,十九大报告增加了一条“依法立法”。

责任编辑:钱昊平 温翠玲

李步云,1933年生,湖南娄底人,著名法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公法研究中心主任。(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7月19日《南方周末》)

过去讲民主立法、科学立法,十九大报告增加了一条“依法立法”。我一开始还想,“立法当然要依法呀,怎么强调这个?”后来发现提这个有针对性,现在有些地方就没有依法立法。

改革开放初期,在“人治”和“法治”的十字路口上,李步云先生与人合写《论以法治国》,开了“依法治国第一腔”。

如今,85岁高龄的李步云腿脚不太方便,左耳有些背,听人说话时,常用右手括着右耳。每当回忆起呼吁推动“依法治国”的经历和细节,他又精神矍铄。

“我一生办了两件事,改革开放后,最早提出以法治国,最早提出保障人权。”2018年6月28日,在广州大学教师住宅楼里,李步云总结一生的“成就”。

13岁开始做地下工作,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转业后工作了几年,李步云在24岁那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本科,研究生阶段师从法学泰斗张友渔,研究法理学。

再次参加工作后,李步云的大部分时光都在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度过,其间在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短暂工作过一年,制订“82宪法”时,曾给叶剑英起草讲话稿。

回到社科院,他先后担任过《法学研究》主编、人权研究中心副主任,退休后成为社科院首批荣誉学部委员。

“其实退休后更忙。”李步云退休17年来已辗转3所高校任教,先是回到老家,在湖南大学工作了4年,2004年南下广州,组建了广州大学人权研究中心。2018年7月,85岁的李步云再次“转会”,任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

在那里,他的主要精力将用于创作回忆录,书名计划叫《我的法治梦》。李步云用四句话来概括这辈子的追求:“权势利禄身外物,是非功过任评点。岁月无情终有情,愿留文章在人间。”

最爱听《心太软》

南方周末:别人介绍您的身份时,经常强调您“师从法学泰斗张友渔”,张友渔先生给您带来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李步云:张先生对我的影响很大,我将他的治学态度概括为八个字:求实、创新、严谨、宽容。我也把这八个字视为我的治学追求。

张友渔治学非常严谨认真,有一次我在文章中引用了《共产党宣言》里的一句话,他发现不对劲,就问我引用的是哪个版本,一定让我去核对,这件事让我印象很深。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