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售美国”? 站在K街看西方政治游说产业链

权力在向外界开放之前,难免会伸展出一条条隐秘的通道

责任编辑:于冬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在美国,合法游说已形成一个庞大产业,全年营收可达数十亿美元,游说公司所集聚的“K街”被称为继行政、立法和司法之外的“第四权力中心”。(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7月12日《南方周末》)

“他们行事低调,态度谨慎,生怕触犯任何美国法规,但出手大方。”游说从业者麦克马洪观察,中国企业的公关往往“临时抱佛脚”。

权力在向外界开放之前,难免会伸展出一条条隐秘的通道,而K街的游说者正扼守在这些通道上伺机而动。

28岁的得克萨斯青年罗伯特·麦克马洪(Robert MacMahon),已混迹于K街四年多。

“好日子来了!”接受采访时,麦克马洪或慷慨陈词或委婉请求,却难掩南部美国人的直爽性格,“这一套都是跟老板学来的”。

地处华盛顿“K街”的尽头,麦克马洪所在的游说公司只有一家办公室兼会客室。随着美国中期选举的临近以及对多国发起贸易战,游说公司迎来大选之后的新一轮商机。

“人脉蕴藏着最大的机会!”

北连乔治城,东通国会山,K街见证着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幻也毁誉参半,不少“阳谋和阴谋”皆诞生于此。

“这里有大把的机会,人脉则蕴藏着最大的机会!”从业初始,“菜鸟”麦克马洪整天忙碌于案牍之间,多数时间为一些中小企业撰写项目申请文书,偶尔会有机会陪同议员助理吃顿“工作餐”、打高尔夫球或者去健身房。

游说业鱼龙混杂,K街不乏机会,甚至新闻界和文艺界人士也能在此找到素材和灵感。2005年,德国广播特写独立制作人岩斯·亚里许的《K街——吸毒和卖淫景象的画面》,获得欧洲奖最佳广播特写,仍是欧美广播教学的经典案例。

通常,各大游说公司大都“逐权而居”,纷纷搬到离议员更近的地方。但各家游说公司都要在K街保留总部或办事处,以便招揽生意。

麦克马洪所在的游说公司并不入流,客户只不过是一些小微企业,或者承接大型游说公司分来的“残羹冷炙”,协助联络一些“后座议员”或替补角色。

麦克马洪尚不是“注册说客”,他见到大腕议员时还会略显紧张。但是,这名游说界的“菜鸟”却给自己定下“小目标”:竞选议员,投身政界,逐步跻身华盛顿的权贵圈。

他发现,每当中期选举或政府换届后,都会有大批议员、官员进入游说业,他们不仅人脉资源丰富,还能摸清现任议员、官员的思路和行事风格,游说的成功率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周凡妮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