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创客教育新进展
创客教育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不加以限制,鼓励动手实作去探索,将脑中的创意具象化。
责任编辑:戴志勇
(本文首发于2018年7月5日《南方周末》)
创客教育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不加以限制,鼓励动手实作去探索,将脑中的创意具象化。因此,创客教育可说是以学生为主轴的一种新兴教育模式,被期待成为解开学生过去受到“以升学考试为主要目标”等传统教育枷锁的工具。
法国诺贝尔物理奖得主Georges Charpak在法兰西科学院的协助下,推动了“动手做”的教育政策。
巴黎第17区的一间私立“42”学校,该校招收18到30岁学生以及高中应届毕业生,入学时须接受信息相关知识的测验,主要教导计算机信息等课程,而无传统的实体课程。此一教学方法,目前已逐渐被许多法国的大学所采用。
人人制造:创客的源起
自从晚近3D打印技术普及化,以及“群众募资”的概念开始盛行后,“创客”这个词也渐渐被人拿出来讨论。创客的英文叫Maker,又被称作“自造者”,虽然与过去美国教育学者杜威所提倡的“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理念有所接近,但主要是在互联网兴起之后,让人可以透过科技来进行动手操作的机会。创客在新的时代中泛指:所有喜欢利用工具和透过科技来改造物品的一群人,从简单的手工,到复杂的微控制器(Arduino)等途径,都可以尽情为自己所需、所想的目标而进行各种物品的改造与制作。
这一概念首先源自美国一般民众,尤其是年轻人习惯在车库中进行各种机械或木工等制造与修理手工活动,俗称“车库文化”(Garage Culture)。后来在网络等新兴科技发展之后,加深了上述动手改造与创新的可能,形成所谓的“创客运动”(Maker Movement),成为互联网时代新兴的一波创新力量,由于创客的精神强调“动手做”,让人们脑中的“想法”可以直接做成“实物与产品”,缩短过去产品必须从“概念到成品”的时间,透过互联网等,使产品可以响应市场的需求与变化,不断进行改造与创新,进而变成可以为他人所接受的产品,进而增加产值,更促进下一波的创意。
创客中有所谓“自造者空间”(Makerspace)指:一群具有共同兴趣的人一起组成一个团队,成立一个专属于这群人的“共同工作室”。在工作室中,这些人大部分是具有数据处理、机械工程与数字元艺术的背景。这样的空间提供一个众人“脑力激荡”的环境与机会,让有共同兴趣爱好及目标的伙伴,能够在这里分享知识、经验和资源等。尤其,工作室也提供许多工艺设备,以及各种开放式的电子资源,让人人都可以在此尽情地发挥所长。其中最著名的案例像早期苹果计算机创办人乔布斯(Steve Jobs)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小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