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断艾滋——云南边陲的六年防艾样本

此前防艾工作,主要是由卫生部门承担。现在,教育部门和公益组织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袁端端

一校园里边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资料图)。(新华社记者 王晓/图)

盈江模式意味着艾滋病防治的另一种可能性:此前防艾工作,主要是由卫生部门承担。现在,教育部门和公益组织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让孩子们在毫无歧视色彩的环境中接受防艾教育,学校是唯一的机会。”北京青爱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张银俊深有感触。

艾滋病防治工作一直是云南省的工作重点。作为边陲省份,比邻“金三角”国家之一的缅甸,禁毒、防艾等工作具有较大的难度和特殊性。而一直以来,缺乏防范艾滋病的教育,是中国学生面临的一大问题。

张涛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一所边陲小学的教师,她所在的小学有55名学生,其中缅甸籍学生15人,他们的父母大多是傈僳族,缅甸华人,因为早年在缅甸打工入了籍。

学生中有多少人来自艾滋家庭或本身就是艾滋病毒携带者?张涛并不知道。但她每周都会给学生们上一节“防艾教育课”,告诉所有学生艾滋病是什么、怎么和艾滋病人相处。

几年过去,当地政府和社会发现,教育给这些孩子带来了出乎意料的改变。

教育的力量

陈良友的座位在距离教室门最近的地方。下课铃响后,周围的同学会自觉扶着他往外走——几年前,他就因为腿部肌肉萎缩再也迈不开步。

但同学们不知道,陈良友肌肉萎缩背后的原因:他是一名艾滋病患儿。

让艾滋病患儿参与学校集体生活是一件“疯狂”的事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吴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