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保险,打开最后一扇窗
政策裹挟、圈地思维、拉郎配式的合作,充斥着外资保险进入中国的30年。此次股权比例调整之后,他们的中国故事会不会更动听?
责任编辑:吴金勇 助理编辑 温翠玲
(本文首发于2018年6月7日《南方周末》)
政策裹挟、圈地思维、拉郎配式的合作,充斥着外资保险进入中国的30年。此次股权比例调整之后,他们的中国故事会不会更动听?
1%的背后,是保险行业等待了三十多年的全面开放。
近日,银保监会发布新版《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征求意见,将外资在合资寿险企业中的持股比例上限由过去的50%调整至51%,3年后不再设限。
中国保险市场开放经历了三个阶段:1980年,监管重启设立外资保险公司代表处,保险对外开放进入酝酿期。1992年,央行颁布《上海外资机构暂行管理办法》,以友邦保险在上海设立分公司为标志,保险开放进入了实行阶段。2001年12月,历经15年的艰苦谈判的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根据入世承诺,中国将于未来三年逐步取消对外资保险的限制。
在中国金融行业的开放过程中,保险行业迈出的步子最大,无论是改革开放、加入WTO,抑或外交谈判、对外协商,都可以见到保险的身影。然而就像一把“双刃剑”,与政策的高度捆绑让外资保险得以顺利进入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却又不得不让外资险企承受远超经营范畴的考验。
一方面出于金融安全、保护本土企业的考虑,中国监管部门在市场准入方面仍对内、外险企实施不同的准入门槛。即便给予同等待遇,外资在业务申请、区域扩张、进入投资等领域仍受到一定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对股权结构的严格控制以及经营理念差异,不少合资险企的中外股东方常年冲突不断,致使企业经营堪忧、内耗严重。
庞大的中国市场一度是外资眼中的香饽饽,然而发展时至今日,外资寿险和外资财险的市场份额仅分别为6.97%和1.96%。外资眼中的“中国故事”破灭了吗?
市场给出了新的回答:4月27日,上海保监局对韦莱保险经纪公司变更经营范围申请进行了审核批准。5月2日,中国银保监会批复同意工银安盛人寿公司发起筹建工银安盛资产管理公司。5月4日,李泽楷旗下富卫人寿向银保监会提交了筹建申请。5月9日,已然在华参股数家险企的德国安联保险集团决定在上海独资设立安联(中国)保险集团公司。
敲开“红色”大门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外交破冰,一个美国人嗅出了商机。他带了一张保险合同飞往中国,与当时国内唯一的一家保险公司人保谈起了生意。彼时冷战尚未结束,而这个极具冒险家精神的美国人正是前美国国际集团(AIG)掌门人莫利斯·格林伯格。
AIG曾是全球最大的保险企业,而格林伯格正是其缔造者。来往中美之间,格林伯格获得了中国人的信任,1980年他联手人保成立了改革开放后第一家合资保险公司——中美保险。尽管此后业界有争论,中美保险和友邦保险(同样归属AIG旗下)究竟谁才是第一家中外合资险企,但毋庸置疑格林伯格是第一个叩响中国&ldqu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