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一本挂历相当于五斤猪肉
上世纪80年代,挂历作为提示时间的老物什,是类比于“三大件”的存在。
责任编辑:吴悠
上世纪80年代,挂历作为提示时间的老物什,是类比于“三大件”的存在。而现在它成为了我们追寻过去的最佳指南。挂历是时髦的,翻一页老上海月份牌,可以瞥见十里洋场富贵浮华的一角,再翻一页,竟是戏水的泳装女郎,生涩的动作呈现出90年代的躁动与迷茫。挂历又是落伍的,在互联网全面覆盖之后,它的功能逐渐被手机备忘录取代,我们不再数着挂历上的数字做大事记。而上面风流婉转的美人,也青春不再,气质出众者寥寥。
唯一不变的是,时间依然逃也似地飞去。就像冯骥才的《日历》中写的那样:“岁月何其速,哎呀又一年。” 所以现代人买挂历,求的大多是个情怀。
说一段前尘往事
古罗马时期,放债的商人将债务人的负债情况及收息时间等信息写在纸上,许是欠债的太多或者商人健忘,为了能精准提示收债时间,他们又将这纸贴在了墙上。所以挂历最初是以一种“讨债本”的形式出现。
而中国挂历从历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历书,又称“通书”,“时宪书”,作为古代民众兴农事,计日期和测吉凶的参照文本,历书只能由统治者颁布制定,历代沿袭并不断修订。直到19世纪末,历书这一文化垄断才被打破。一些报馆、粮油铺会通过赠送年历以示对老主顾的感谢。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被开设,大量“洋玩意”流入中国,上海也成为了中外资本博弈的舞台。受西学东渐之风气的影响,新生民族资本家仿照洋商在商品中附带印有美女、静物等画片,将中国的四大美女、福相尽显的胖娃娃画到了年历中,并加上铜边,便于悬挂。故而,融合了东方历书与西方广告画的”月份牌“诞生了。这一时髦的物件在民国时期大为流行,确定了日后挂历图文并置的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邵小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