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王朝皇帝与宠臣的关系,亲密还是危险? 侯旭东谈“信—任型君臣关系”与西汉历史

古人的世界中,受困于现实,求宠争宠成为很多人发挥能动性的重要途径。

责任编辑:宋宇 邢人俨

侯旭东认为,臣下借助故事、制度和奏章等,把皇帝的生活空间限制在很小范围内,让皇帝只能依靠臣下的口与笔了解天下。因此,皇帝强大又软弱,支配他人又被他人支配。图为唐代画家阎立本《历代帝王图》中的汉昭帝刘弗陵。(资料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5月10日《南方周末》)

古人的世界中,受困于现实,求宠争宠成为很多人发挥能动性的重要途径。今天的世界,则呈现出丰富的可能,完全可以创造更有意义的人生。

线性历史观认为历史是一截矢量,指向“天命”“正统”“进化”。箭头所指,原本众声喧哗,偶然与必然交织的人世间被删繁就简。在新书《宠:信—任型君臣关系与西汉历史的展开》中,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侯旭东尝试摆脱这种史观的羁绊。

十年前,侯旭东起意研究早期帝国的日常统治,设想中若干研究路径就包括君臣关系。“生活中无人不知关系的重要,学者也不例外,但很多人认为日常经验跟学术无关。摒弃了生活逻辑,还谈得上准确把握历史和现实吗?”侯旭东质疑道。

侯旭东选择的是皇帝与臣或妃之间的宠信关系,正史的“佞幸传”对此类关系集中记述,其他类传中也常有“幸有宠”“信幸臣”等字眼闪烁。建立亲密关系是得宠的第一步,对于宠臣,皇帝会大把“赏赐赂遗”,进而与之“图事帷幄之中”,由信而委以重任,密谋大事。

时人早早发现:“势”比贵更重要。“势”的大小由距离权力中枢远近决定,得不到皇帝青睐,贵为太子、外戚、千户侯也可能成为阶下囚、刀下鬼。终西汉一朝,总有人臣前仆后继,不惜巨大的时间成本、子女金帛,甚至入宫做宦争宠。而“宠”多是飘风骤雨,一朝得宠,一朝身败横死者屡见不鲜。

侯旭东将皇帝与宠臣之间的关系称作“信—任型君臣关系”,以区别通过皇帝登基、即位、群臣拜谒、称臣等仪式及日常政务中借文书行政等建立起来的“礼仪型君臣关系”。在他看来,“信—任型君臣关系”并不是帝国童年时期特有的现象。

为此,侯旭东就新书接受了南方周末的书面采访。

皇帝也要熟人社会

南方周末:书中提到的“礼仪型君臣关系”,能否理解为西方学者所谓“官僚制”和传统所谓“郡县制”?

侯旭东:“礼仪型君臣关系”指普遍存在于皇帝与大臣,乃至百姓间的关系,是从人与人关系角度的概括,与“官僚制”和“郡县制”重叠,但观察角度不同。它们着眼于制度或结构角度,关注的核心是制度与规则,人往往被边缘化,也相对忽略皇帝的存在,可能使人误将其与近代西方的官僚制混同。马克斯·韦伯使用的“家产官僚制”一说更符合帝制中国的实际。小书立足于人的言行,侧重从关系角度分析人(这里具体围绕君臣)之间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