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成“死亡之组 ”新高考改革,浙沪再变阵
2018年,全国推行新高考改革的省份将超过23个。
责任编辑:吴筱羽 何海宁
(本文首发于2018年4月19日《南方周末》)
2017年被称为“新高考元年”,首批试点的浙沪两地,物理均在选考中遇冷,成为高考“死亡之组”。寒意传导至下游的高校,复旦大学2017级本科生大学物理第一次统考中,浙沪生源学生不及格率就比过去大幅提升,有的班高达30%。
如今,两地“新高考”再变阵,分别为物理科制定6.5万和1.5万的保障基数,试图应对改革实践中最显著的困难,却也成为“看不懂”的方案。
2018年,全国推行新高考改革的省份将超过23个。
新高考改革启动以来的第二届浙江考生,刚刚完成了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选考。
2018年4月9日,考试的最后一个上午,杭州名校学军中学里异常安静,只有门口的红色横幅提示着路人,里面正在进行高中学考选考。
此役过后,总分750的浙江高考,有300分已通过选考科目考试赋分确定。余下的450分,将由两个月后的语数英统考的卷面分数决定。
选考科目实行等级赋分制,即成绩由其在人群中的排位决定。在被称为“新高考元年”的2017年,率先承担改革试点的浙沪两地,出现“物理之殇”:严酷的角逐中,普遍认为难度最高的物理科,成了被众人避开的赛场。
物理科遭遇凛冬,寒意最终传导至下游,以理工科见长的高校坐不住了。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通过媒体发声:“由于大量孩子不选物理,像浙江大学这样非常科学化的学校,招生时就感到非常无奈。”
为破题“物理之殇”,浙沪两地“新高考”相继变阵,出台保障基数为物理科“保驾护航”,试图应对改革实践中最显著和实际的困难。
根据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的答记者问,今年将再有17省份启动“新高考”改革。
作为去年启动的第二批改革试点,山东、海南同在3月27日公布本省方案,天津方案则在4月5日公布,北京方案也将于今年上半年内揭晓。
按照规划,除港澳台外,全国高考最晚于2022年全面施行“3+3”模式。种种迹象表明,“新高考”改革正全速推进。而在浙沪的先行经验中,除了最受争议的选考和赋分,过去曾提上日程的“招考分离”,又一次成为改革参与者心头的寄托。
“他们的物理是初中水平”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陆一,是在该校某位大学物理授课教授的PPT上,看到了“不及格率30%”。
“不及格率30%”,指的是复旦大学2017级本科生大学物理第一次统考,浙沪生源学生不及格率比过去大幅提升,有的班高达30%。
陆一在财新网的文章中提到了这一数据,一时舆论喧哗。
“没错,这是2017年全校的情况,一年级需要选修物理的理工科、部分医科,都存在(这一情况)。”尽管数据并非出自学校官方,但复旦大学长期教授大学物理的赵宁(化名),向南方周末证实了陆一文中披露的情况。
问题最早在课堂上暴露出来。复旦大学的物理教学以团队为单位,每个团队由5到8名教师组成。赵宁教的是“大学物理B”,每班人数为80人左右,浙沪生源通常约占1/10。2017级新生入学后,学生频频反映“听不懂物理课”。赵宁回忆,几乎是同一时间,教学团队均收到类似反馈,且均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邵小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