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望冲击诺奖,却两度折戟国家最高奖 ——“砒霜治白血病”世纪悬案

如同青蒿素,这一有关砒霜的“哈尔滨方案”早已世界瞩目。

责任编辑:何海宁

“砒霜治白血病”疗法的半世纪发明人争议,折射出中国科研专利在厘清知识产权上任重道远。(农健/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4月12日《南方周末》)

如同青蒿素,这一有关砒霜的“哈尔滨方案”早已世界瞩目。它的出现,使一种复发程度最高的致命白血病,临床治愈率跃升至90%以上。“这项成就已达到角逐诺贝尔医学奖的水平”。

然而半世纪纠葛难清。两度申报国家科学技术奖均被撤,专利唯一发明人被多方质疑,知识产权官司从地方法院打到了最高院。

南方周末记者试图还原这一历史公案,不惟断是非,更在呼吁,应对科研专利建立更为完备的披露、登记、纠纷协商调解和法庭裁决方法。

这是被认为继青蒿素之后,最有可能冲击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科研成果,却因发明人争议,不仅两度从国家级大奖评选中撤下,甚至专利权官司打到了最高人民法院。

这一俗称“砒霜治疗白血病”的癌症疗法,早已世界瞩目。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报道的大型临床数据表明,它的出现,使一种复发程度最高的致命白血病,临床治愈率跃升至90%以上。

然而,自其诞生至今近半个世纪,到底是哪些人发明了这一疗法,又是谁将其制作成药,依旧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公案。

2018年3月23日,“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特效药亚砷酸注射液的发明”第3次出现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受理项目名单上。这段陈案再掀波澜。

事实上,自2016年起,南方周末记者就陆续收到海内外学者的异议材料,争议之多,实属罕见。

这段公案的相关人有的已离世,现存人员也垂垂老矣。“我也快70岁的人了,这段历史,再不说就来不及了。”熟悉这段历史的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马军感慨道。

墙内开花墙外香

砒霜治疗白血病,是哈尔滨医科大学(以下简称哈医大)校史中最值得夸耀的一笔。

1970年代初,哈医大数名药物研究者、临床医生在走访中,偶然发现了一味治疗癌症的良方,挽救了不少命悬一线的病人。哈医大由此开始探索。他们运用了现代医学的诊断进步,同时参考西方砷剂治疗白血病的历史经验,最终准确找到了砷剂治疗最有效的白血病亚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

此后,利用亚砷酸(三氧化二砷,即俗称砒霜的水溶物)注射液的联合靶向治疗,将这种致命白血病,变成了高度可治愈的疾病。

不过,和许多科研成果一样,这一疗法直到21世纪受到海外认可后,才进入公众视野。

与此相关的奖项接踵而来。

2012年,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在美国领取了圣捷尔吉癌症研究创新成就奖;2015年,哈医大教授张亭栋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颁发的年度“求是杰出科学家奖”;2016年,美国血液学会赞誉这一工作是“实验室到临床转化医学概念的遗产和框架性成果”,并授予陈竺欧尼斯特·博特勒奖;2018年2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舍贝里奖授予陈竺等3人,表彰他们“阐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分子机理并开创革命性疗法”。

“这项成就已达到角逐诺贝尔医学奖的水平。”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饶毅曾给出极高评价。不少业内人士也预测,这一疗法很可能斩获诺奖。而就在2018年,多个消息源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该项目正在联络诺奖得主推荐候选,诺奖委员会也开始着手考察。

但在国内,这一疗法却长期未得到与之匹配的“学术地位”。近半个世纪以来,除了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还算“拿得出手”,其他只获过一个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两个企业颁发的奖励。

事实上,在国内,砒霜疗法发明人争议自1990年代便开始。先是在哈医大内部,再到法庭上。尽管最高法于2009年对诉讼有过判决,但并未回答发明人争议。如今,在网上搜索“砒霜治疗白血病发明人”,答案五花八门,包括不同的人物报道、学术文章、博客评论,以及不同人因该研究获奖的消息。

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这一疗法背后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王进博士是这段历史较早的实地调查者。1997年,他加入美国派拉蒙投资公司,当时派拉蒙希望购买砒霜项目的海外权益,从而将这一药物在美国上市。王进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代表投资方对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哈医大一院)进行尽职调查。

四年多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柯珂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23)


源来
回复

源来

2019-02-15

说得好

明心近志

2018-04-13

希望还真正的英雄一份迟到的荣誉

源来
回复

源来

2019-02-15

不同问题不同对待,没有这些奉无私医者,病患哪能得治

182****4006

2018-04-13

争论一个荣誉,这么多年。谁去关注更多的医患问题了?

源来
回复

源来

2019-02-15

医学知识产权之内原来这么乱七八糟,感谢南方周末让我了解到!解决这些扎根已深的问题实在太难,怪不得中国诺贝尔奖获得的少,缺的不仅是毅力,更是尊重!

单数仔
回复

单数仔

2019-02-07

支持韩太云、韩洪泽等的创新、维权,都是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制度建设的中坚力量,佩服,辛苦了。外人也对过往的张亭栋们存一点克制,泼天大的功名在眼前,点个头就能到手,谁不动心。希望国家的科研环境越来越好。

无枣枣树
回复

无枣枣树

2019-02-05

投鼠忌器

哪啊哪啊啊
回复

哪啊哪啊啊

2019-02-04

在中国职务权利毕竟大于知识权利。

不可雕
回复

不可雕

2018-06-06

所谓“赢者通吃”

2018-05-13

在国内,文章作者排序基本不能相信,通讯作者肯定是“主任““院长”,问问他们自己能说清楚自己的文章做的啥吗?事实上,他们几乎不参加课题研究,只是因为权力关系。你到欧美看看,我所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诺贝尔奖基金委员的主席,每天都在看学术论文,天天和不同的博士生讨论实验数据。国内的所谓院士,院长汗颜不?你争诺贝尔奖?我怕你连个像样的学术报告都做不好。

回复

2018-06-04

绝大多数慢性病常见病疑难病,中医是可以治好的,当然是最好的中医高手在民间,只要是医院,不管再大,只要是慢性病根本都治不好,说明了什么,大家想想,中医已经被西方走狗整没有了。

回复

2018-06-01

中医几千年来就有这个方法,只是现在人很少再知道这个方法。高手在民间,真正有水平的在民间,只是他们没有博士毕业证,没有论文,而没有本事的垃圾掌握着大量的权利,所以小人物再有本事也根本不会出名。

封狼居胥
回复

封狼居胥

2018-05-26

民间博大精深

回复

2018-05-13

在国内,文章作者排序基本不能相信,通讯作者肯定是“主任““院长”,问问他们自己能说清楚自己的文章做的啥吗?事实上,他们几乎不参加课题研究,只是因为权力关系。你到欧美看看,我所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诺贝尔奖基金委员的主席,每天都在看学术论文,天天和不同的博士生讨论实验数据。国内的所谓院士,院长汗颜不?你争诺贝尔奖?我怕你连个像样的学术报告都做不好。

QQ用户
回复

QQ用户

2018-04-22

医不为患,地产兴国,繁杂的政府部门机构相互推诿,在其位不谋其事,作为白血病的家属,我很痛心。

回复

2018-04-22

迟到的正义不是正义!但还是要真正将这样的调查进行下去。也要强化科研的专利意识,营造国家良好的科研氛围,才能创新强国

回复

2018-04-21

本人就是三氧化二砷的受益者、强烈支持申报最高科学技术奖

回复

2018-04-18

文章时院长决定没有,参与,这应该是团队奖,而不是个人奖,越来越多的科学探索需要团队,国家鼓励团队奖,个人思维有局限性

QQ用户
回复

QQ用户

2018-04-18

就问一句,药便宜吗

186****1738
回复

186****1738

2018-04-15

要继续追踪,不要半途而废啊!

渔阳隐者
回复

渔阳隐者

2018-04-14

其实西方在17世纪就有砷制剂治疗血液类疾病的应用 中国民间也有类似的方法

yule9
回复

yule9

2018-04-14

争议不断

明心近志
回复

明心近志

2018-04-13

就事论事

182****4006

2018-04-13

争论一个荣誉,这么多年。谁去关注更多的医患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