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昭和馆
昭和馆展出了从1935年至1955年这二十年间日本国民生活的实物及图文资料,然而,仅仅忆苦思甜,这足够吗?
责任编辑:杨嘉敏
(本文首发于2018年3月29日《南方周末》)
二战结束后,在东京新宿的伊势丹百货店,美军进餐后留下的残羹剩饭,顺带着烟头和纸屑会被一锅煮成炖菜,分发给饥饿难耐的日本民众。诚然,周恩来曾经说过,“日本人民也是日本侵略战争的受害者”,这是昭和馆内让人感到震撼的内容之一。
昭和馆展出了从1935年至1955年这二十年间日本国民生活的实物及图文资料,然而,仅仅忆苦思甜,这足够吗?
在东京都千代田区,有一座建于1999年的日本国立博物馆“昭和馆”。该馆一共七层,自下而上依次是咨询台・放映室、特别展会场、研修室、图书室、影音资料室和常设展厅(六层、七层)。除常设展厅之外,其他楼层均可免费参观。在昭和馆,每月都有东京及附近中小学校的学生组团前来。错开团体参观时间的馆内则略显冷清,访客可先在七层展厅入口处借取一台语音导游讲解器,随后顺着指定路线,从上而下信步参观即可。
日本的昭和史,从1926年12月25日至1989年1月7日,凡六十三年。昭和馆常设展厅以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为分界点,展出了从1935年至1955年这二十年间日本国民生活的实物及图文资料。整个展览内容分为“告别家人”、“思念家人”、“1935年左右的家庭生活”等十五个主题,着重介绍了日本国民在二战及战后复兴时期的艰苦生活。回首昭和,忆苦思甜,这正是昭和馆的建馆主旨所在。
洗脑后的狂热
走进七层展厅,便能看见一侧玻璃展柜中悬挂着一条泛黄的白色布带,这是制于1940年的护身符“千人针”。二战时期,伴随着日军不断扩大对外侵略,越来越多的男性国民被征兵上阵,留守后方的家中女性为了赶制一条千人针,纷纷走上街头,向路人“乞针”。一人一针,集满千针方算大功告成。虽然这种一米余长的护身符难以清洗,虱子横生,给原已堪忧的战地卫生平添了负担,但信奉千人针能防弹的日本人为数众多,促使缝制馈赠千人针成为当时日本街头巷尾一道四处可见的寻常风景。
包括千人针在内,昭和馆的多数展品皆与二十世纪上半叶那场战火纷飞的战争息息相关。如今,站在这些静默无言的展品面前,恍然之间,仿佛又回到了昭和馆所有故事开始的那个年代。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朝日新闻》《每日新闻》等日本主要报纸临时增投巨额资金用于战事报道,并向中国派遣了大量记者、特派员和知名作家。在媒体的大肆渲染下,日本民众对这场战争的关注度急遽上升,就连本该“散学归来早,东风放纸鸢”的儿童也开始热衷于模仿士兵争斗的“战争游戏”和扮演照料伤员的“护士游戏”。到了1933年,日本因不满国际联盟(联合国的前身)认定其在中国东北的侵略行为而宣布退出国联。彻底脱离国际社会意味着来自外界的真实消息越来越难以进入日本国内,再加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吴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