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谏为什么敢言?
宋代有两项人事任命,都是天子亲擢的,一是除拜宰相,一是委任台谏官。
责任编辑:陈斌
苏轼说:台谏官“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待罪”是指执政官若受台谏官弹劾,即停止履职,居家等待君主的裁决,最后往往是宰相引咎辞职。图为苏轼画像。
(本文首发于2018年3月29日《南方周末》)
宋代有两项人事任命,都是天子亲擢的,一是除拜宰相,一是委任台谏官。
宋王朝的监察官——台谏以敢言著称,是强势的存在,发现政府“一事过举”,立即“议论蜂起,章奏交上,往往以死争之”。当然,说“以死争之”未免有些夸张,因为宋代的台谏官实际上并无“死”的风险。相传宋太祖立有誓约,藏于太庙,子孙继位之初,都要入太庙立誓,誓词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因此,两宋三百余年,基本没有一个台谏官因为上书言事而获杀身之罪,即便出口不逊,受到薄责,很快又获得擢升。
宋朝台谏官的监察权与弹劾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zero
大江流日夜
可能吗?请参考韩国
最后的嬉皮士
以史为鉴,我们的监察委是否可以做到独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