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双百计划”实施一周年: 千名社工打通农村“最后一米”

至2018年1月,广东近千名社工试水农村已满一年,“双百计划”专业总督导张和清形容它一波三折,峰回路转,挑战颇多。

责任编辑:吕宗恕 实习生 黄磊 张问之 陈楚红

社区资源地图需由社区用脚“走”出来,双百计划督导小组正依次和社工进行讨论。(南方周末记者 刘怡仙/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3月8日《南方周末》,原标题为《广东“双百计划”实施一周年: 千名社工打通农村“最后一米”》)

限于机构编制、人员配置以及落后的民政服务意识等,基层民政政策未能完全落地。留守儿童无人照看,精神残疾等残障人员未能得到及时救助,孤寡老人独居家中等等,这些都需要社工来支持。

从投入大量资源的政府角度看,“双百计划”实施一年后效果如何、怎样建立评估体系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周远指指头上房梁,一根铁丝挂在那儿。“过不下去的话,就只能那样了。”

因大病回乡的周远已经花光最后的积蓄,还落下半身残疾。妻子离去,原本生活无忧的小家庭分崩离析。他的家里陷入一片混乱,年久失修的房子没剩多少瓦片,墙体脱落,电线交错搭着,进门的小露台堆成垃圾堆。

“怎么还能住人呢?”进驻村子的社工黄小菲一时语塞。周远6岁的女儿看着她痴痴地笑,令人心疼。

在农村,这样需要救助的故事不在少数,也成为民政部门头疼的问题。“部分地区民政政策落地存在‘最后一公里’甚至‘最后一米’的障碍”,部分基层干部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陈。

2017年广东决心探索解决之道:让社工进驻农村,去帮忙打通“最后一米”。社会工作者又被称为专业的助人者,过去十年发展迅速,尤其在敢于先行先试的广东。问题是,广东社工发展存在区域不平衡问题,在珠三角外的地区并未得到长足发展。

“双百计划”应运而生。广东省民政厅发函称将在粤东西北地区建设200个镇(街)社工服务站,942名社工落地村(居),以破解“最后一米”问题,促进社工区域平衡发展,同时展现社工专业性。

至2018年1月,广东近千名社工试水农村已满一年,“双百计划”专业总督导张和清形容它一波三折,峰回路转,挑战颇多。

“双百计划”的初衷

从村里人口中得知周远的情况时,黄小菲、林楚聪和钟思德三人刚落地汕尾陆丰东海镇长辉社区社工服务站两周。走村探访后,周远指着房梁铁丝说的那番话令三个年轻人久久不能平静。困境之中,周远的偏激与绝望都展露无遗,急需帮助。

三人商量一番,想到了镇里民政部门的临时救助。他们带着资料到了办事窗口。“有这个人吗?”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问。后续他们联系了村干部,才进一步了解周远的情况。

这几乎是中国农村普遍面临的问题,也是“双百计划”产生的重要背景。限于机构编制、人员配置以及落后的民政服务意识等,基层民政政策未能完全落地。留守儿童无人照看,精神残疾等残障人员未能得到及时救助,孤寡老人独居家中等等。

这些问题即便在义工活跃地区也未能解决。汕头市南澳县云澳镇村民吴燕青深有体会,他在当地组建了一支八十人的义工队伍,依托善堂文化,经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吴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