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而不复古 ——建言“传统文化进教材”
自汉之后,出于政治的需要,在家-国进一步同构化的同时,一方面越来越突现了孝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在敬与养之外,往孝里注入了越来越多的别的内容,特别是顺,直至无条件的迁就、服从。
责任编辑:戴志勇
自汉之后,出于政治的需要,在家-国进一步同构化的同时,一方面越来越突现了孝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在敬与养之外,往孝里注入了越来越多的别的内容,特别是顺,直至无条件的迁就、服从。对孝的这种附加与强化,与其说是出于尊孔,不如说是出于政治的需要——培养、造就与之相应的国民性格。
1912年1月19日,时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签发“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宣布“读经科一律废止”,儒家经典从此退出中国中小学生的课堂。迄今过了百余年。现在,山东省在全国率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并已编出多版教材供中小学生使用。这意味着,百年之后,儒家经典重归国民教育。
如果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算起,那么中国人学习、实践儒家经典有2300多年;如果从通过科举制而使儒家经典成为所有学子必修的核心内容算起,也有了1300来年。相对于这千年不断的学习史,被废止的这一百年,只不过弹指一挥间。不过,正如一百年前的废止令并不简单一样,今天儒家经典回归中小学必修课堂,也并不是一件可以不周全慎思的事情。
在这一件事情上,我们首先要非常清醒、非常明确、非常诚实地面对并记住一个历史事实,那就是:以我们的传统文化经典修身立国的满清王朝,修习儒家经典有千年之久的中国社会,在遭遇西方文化世界和西方政治社会之际,几无自保之力,所有的抵制与反抗,都一败再败;在如此存亡之际,自新自救乃唯一出路,而仅靠传统文化资源,却几无自新自救之力。读经科废止令的背后甚至认为,儒家经典有碍中国自新自救。
这个离我们并不遥远的历史事实向每个中国人摆明,单靠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无法应对现代世界。因此,让传统文化,让儒家经典,重归国民教育,必须建立在诚实而勇敢地承认、反思中国近代史这个基本事实的基础之上,以避免传统在今天的回归演变成简单的文化复古。为此,在这一事情上,我们至少首先要考虑以下问题。
传统文化回归国民教育意味着什么
传统文化作为必修内容重进国民教育,意味着传统文化在国民教育中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首先意味着传统文化在国民性格的塑造、国民人格的形成、国民价值观的确立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所以,这是一项需要特别慎重的事情,是需要对未来中国负责的重大事项。我们的编者和教师,包括在这里对这件事情的讨论,都有必要抱着极其谨慎的精神与负责的态度,特别需要一种超越个人与小团体的眼下利益的精神,来面对这一事项。甚至需要超越个人与行业的眼光和见识,因而尤其需要倾听不同的意见与担忧,并针对这些担忧做出预防性的安排。
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回答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传统文化进教材的必要性。
必要性:为什么要让传统文化进教材?
我们让学生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究竟是为了什么?有什么必要?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邵小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