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到大陆的台湾淘金客

“我已经在东聚13年,期间盖了10个厂,都比较稳定,但学校工作刚开始,于是我就把工作辞掉。”

“原来的民进党认为,每一个台商都是一个‘叛逃者’,而马英九不同”

有人说,他任东聚电业董事长的时候,永远不苟言笑,活脱脱一副“包公相”,职员只要看到他走过来,一定会向左向右转,尽早溜出他视线范围。

又有人说,他的学校的孩子们一看到他,就会高兴地黏着他,跟他打招呼,一起嬉戏,他也特别会宠孩子。

走进台商子弟学校的董事长办公室,迎面快步走来一个人:衣服笔挺,一脸严肃,两鬓稍白,紧皱着川字眉。一个铿锵有力的声音响起,“你好,我是叶宏灯!”

寻梦珠三角

18岁的叶宏灯躬身在家乡台湾的田地里耕种,汗流浃背的时候,他可能没有想到,在1989年,自己38岁的时候,会从台湾来到东莞开拓商业版图,48岁之际,会率领一帮台商破天荒地在大陆兴办一所台湾学制学校,接近58岁的时候,会告诉记者,“我变成一个东莞人了,责任在这里,感情在这里。”

20岁,考入东吴大学经济系半工半读后,叶宏灯就在家里办了个小型的加工厂,规模不大,却是他事业的第一个印迹。

在来大陆之前,叶宏灯到过东南亚做投资,当时台湾的很多工厂多设在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地。到了八十年代,随着中国开放程度加深,两岸有了更多往来。 1982年,一位回乡探亲的台商,投下了台湾之于大陆的第一笔资金,开启了台商投资大陆的一扇门。这正值蒋经国主导台湾政局约十八年期间。

虽然蒋经国当政期间,确立了“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道路,给台湾经济注入了活力,为台湾迎来亚洲“四小龙&rdq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