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7年书单·虚构类(二)

如何用好看的故事来入情入理地讲述真理,依然是小说的王道之一。

责任编辑:朱又可

(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2月22日《南方周末》)

金理(评论家)

《使女的故事》,【加拿大】玛格利特·阿特伍德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年12月

主人公是基列共和国的一名使女,被分配到没有后代的上流社会家庭,帮助他们生育后代。使女是这个国家挣扎在底层的奴隶,没有财产、自由和尊严......这是一部带有科幻色彩的“未来小说”,却每每让人联想起人类的历史(作者特意提醒读者:“切记,在这本书中我使用的所有细节都是曾经在历史上发生过的。”比如,使女的生活环境自然让人联想起集中营或任何专制极权体系)、现实(科技的飞速发展伴随着环境的急剧恶化,宗教极端分子挑起的事端)和未来。那么,面对重重困境,人类的未来到底在哪里?小说中基列共和国企图通过宗教力量回返创世之初,然而,以灭绝人性的手段能够挽救人类吗?小说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必须称道的还有阿特伍德的艺术手法,小说改编的同名美剧包揽五项艾美奖,这足可证明,如何用好看的故事来入情入理地讲述真理,依然是小说的王道之一。

陈希我(小说家、福建师大教授)

《撒旦探戈》,【匈牙利】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著,余泽民译

译林出版社,2017年7月

拉斯洛无疑是一个心藏大恶的作家,“把现实检验到疯狂的程度”。这现实,并非一个集体农庄在破败,也并非人们的堕落与麻醉,而是骗子的出现。但骗子行骗也并不算什么,许多作品都在揭露骗局,恶毒的是,《撒旦探戈》戳穿了人类乌托邦。所谓的“救世主”其实不过是撒旦,他们先知一般的演讲,摧毁的是人们终极幻想。当梦破者从黑暗中醒来,这世界必然只有恶的循环。在大多数作家都沉溺于和风细雨、温柔敦厚的世纪末和世纪初,坚持绝望、坚持残酷,就是一个作家最重要的品质,拉斯洛就具有这样的品质。

《儿童法案》,【英国】伊恩·麦克尤恩著,郭国良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年3月

一个手握职权、生活光鲜的女法官,忽然得知丈夫出轨了。这时一个患有白血病的男孩闯入她的生活,他和家庭秉持宗教信仰,拒绝接受他人输血。女法官从儿童福祉出发,做出强制输血的判决。但宗教与法律何尝能抵挡生活的撕裂?闯入是一种撕裂,理性审慎也是一种撕裂,感情更是坠入撕裂的死神。作家就是把生活撕碎的人,撕得越碎,越可能产生杰作。伊恩·麦克尤恩曾经被称为“恐怖伊恩”,有人说他这些年的作品不恐怖了,我则认为是一如既往地恐怖,这恐怖就是撕开。

耿翔(诗人)

《平原客》,李佩甫著

花城出版社,2017年8月

隔着一条黄河,李佩甫用小说激起的现实主义的浪涛,从东岸传到西岸,依然那么有力,一次次撞击着我。从读《羊的门》开始,我就认定这是一位能在现实中发现我们所不能发现的好作家。一次出远门,我专门带着刚刚刊发《生命册》的文学杂志,在空中读完这部写在大地上的力作。我以为,黄河有多宽,他的小说世界就有多宽;平原有多大,他的小说世界就有多大。2017年,李佩甫带着一部厚重的《平原客》,让文学继续走进乡村与城市的撞击之中。这次撞击更为剧烈,然后通过刘金鼎、李德林的命运结局,残酷地告诉我们:乡村会在城市里堕落。然而,《平原客》至今在我心里挥不去的,是花匠刘全有在北京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吴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