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者一生只有一个爆款” 2017综艺节目的得与失
所谓爆款,实际上是在高标准的价值观与青年化、时尚化的潮流之间找到最大公约数。
责任编辑:邢人俨
(本文首发于2018年2月22日《南方周末》)
2017年,综艺并未遭遇市场的冷脸,相反,暑期三档网络音乐选秀节目接连发力,不仅在网络上引起了热烈反响,还有力压电视综艺选秀的趋势,一些互联网公司甚至开始生产投资超三亿的超级综艺节目,进一步争夺电视综艺的固有受众。
电视综艺的数据下跌,网络综艺则在艰难创新中不断爬升。打造“爆款”节目仍然是很多节目制作人的梦想。然而,制作环境的恶化、评价体系的滞后等问题也钳制了综艺节目在内容生产、模式探索方面的创新。为此,我们请来三位资深业内人士,探讨本年度综艺节目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的发展路径。
所谓爆款,实际上是在高标准的价值观与青年化、时尚化的潮流之间找到最大公约数。
嘉宾
冷凇(中国社科院新闻所 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
彭侃(乐正传媒联合创始人)
杨智帆( 自媒体《 冷眼看电视》 创始人)
主持
南方周末记者 谢晓
实习生 田佳惠
出现拥有大众市场的爆款节目越来越难
南方周末:2017年,你们所知的现象级或爆款综艺节目是哪一档?
冷凇:央视的《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魅力中国城》,前两个节目属于文艺美学的综艺性回归。我想特别说的是《魅力中国城》,跟央视靠大冠名、大特约,获取大IP的传统利润营销方式不同,它搭建了城市之间头部IP互相竞争的一个舞台,真正做到了“非央视不可为”。
一线卫视中,我觉得《演员的诞生》有创新性的突破,打通了戏剧表演的棚内真人秀时空,在形式上做到了青年演员和老戏骨的极致对抗,在移动端话题营销上也达到了一个高度。另外,一批所谓“生活类慢综艺”与有商务业态的经营性综艺,以《向往的生活》和《中餐厅》为首,做相对场景化的、走心且有纪实风格的,与靠硬游戏、强任务编剧撑起来的真人秀形成了较大差异。
网综之所以提《中国有嘻哈》《明日之子》,在于这两档节目的关键词“说唱”与“赛道”从不同程度颠覆了传统的“选大秀”“选杂秀”,而是聚焦细分品类与垂直领域,引爆大众围观。
杨智帆:在我看来,2017年没什么爆款。所谓爆款不仅要有热度和话题,同时是一种引领,比如当年的《爸爸去哪儿》。2017年唯一算得上的是《向往的生活》,带来一系列所谓“慢综艺”节目扎堆出现。
彭侃:国际上有个论调叫“超级模式的终结”,就是说随着越来越多频道、在线网站、移动平台的涌现,人们的注意力已日渐分散,娱乐内容的选择呈指数式增长,像过去那样出现拥有大众市场的爆款节目越来越难。即便是《中国有嘻哈》,在2017年产生的影响力可能也很难跟当年的“超女”相提并论。寻求垂直细分领域的突破反而成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邵小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