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发明了“砒霜治疗白血病”

砒霜治疗白血病在过去二百年间经历了三次高潮,是东西方医药史上一个不多见的案例。

责任编辑:袁端端

2011年9月19日,北京大学,张亭栋(左二)和代屠呦呦领奖者(右二)获GSK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这是公开报道中张仅有的露面。(视觉中国/图)

尽管很多中国学者自称是砷剂治疗白血病的发明人,但1930年代,美国就已出现使用口服、注射、静脉及缓释砷剂给药法治疗白血病。图为1931年,福克纳医生在国际期刊JAMA上发表的砷剂治疗CML型白血病患者的疗效图。(李永明供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2月15日《南方周末》)

编者按:2011年,中国两位中医药科学家屠呦呦和张亭栋在本土获得了“2011年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同年屠呦呦再获诺奖风向标之称的国际大奖——拉斯克奖; 四年后,屠呦呦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同期受到关注的张亭栋,则和另一项赢得世界尊重的发现有关。通过利用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的联合靶向治疗,将一种极为凶险,死亡率很高的恶性血液疾病,五年无病生存率提高至90%以上,达到基本治愈标准。之后“砒霜治疗白血病”的发明斩获了无数国际大奖,但发明人及知识产权一直存在争议。

这在很大程度上和他们做出关键发现时中国处在的特殊历史时期有关,当时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个人署名的文献报告不被鼓励。而与国际科学、医学界交流的缺乏和语言障碍又使得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没有被重要文献及时引用。譬如,在过去很多年里,青蒿素的发现都被强调是集体成果。所幸,诺奖将青蒿素的发明人之争做了终结。

本文作者李永明长期关注“砒霜治疗白血病”这一话题,他从史实出发提出个人观点,南方周末刊登此文,供关心砒霜疗法的人士参考。

发明人和发明什么的争议

是谁发明了砒霜治疗白血病?目前还不十分明确。

砒霜的纯品叫三氧化二砷,溶水后叫亚砷酸。有关砒霜治疗白血病发明权争议的官司曾从黑龙江地方法院打到最高人民法院,最高法于2009年对诉讼有过判决,但并未回答发明人争议。在网上搜索“砒霜治疗白血病发明人”,会跳出很多信息,包括不同的人物报道、学术文章、博客评论,及因该研究获奖的消息。

这并不罕见。几乎每个诺奖背后都有关于这项科技发明和知识产权争议的故事。比如,美国Waksman教授在发现链霉素并于1952年获诺奖后,随之而来的不仅仅是荣誉,还有长达半个世纪的师徒发明权之争。尽管诺奖评奖委员会并未修改获奖人,但美国《科学家》杂志于2007年发表的纪念链霉素发现文章中,将Waksman的学生Schatz也列为共同发明人。

砒霜治疗白血病的发明人之争也如此,因为不同人所站的观察角度不同,占有的资料不同,观点也存在差异。至少在目前的中文媒体中,缺乏一致意见,大部分观点偏重现代发现,主要限于发生在中国的事件,争议也很具中国特色。

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先澄清发明的“创新点”和东西方砒霜药用的历史和发明。

谁发明了砒霜治疗白血病之问,是问谁首先创新出使用砒霜治疗白血病这个独特的疗法,而不是指谁首先发现了砒霜抗癌或砒霜治疗白血病的机理,也不是指谁改进了砒霜疗法,使之更安全有效,更不是指谁推广了砒霜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Golradir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