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纲谈2018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增长依靠四大“新动能”

2018年1月31日下午,经济学家樊纲在深圳“马洪基金会问势2018理事报告会”,阐述了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回顾与趋势判断。

责任编辑:顾策

樊纲(新华社 蒙钟德/图)

2018年1月31日下午,经济学家樊纲在深圳“马洪基金会问势2018理事报告会”,阐述了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回顾与趋势判断。

经济下行已经“探底”

在2017年年初的专题报告会上,他曾提到判断中国经济此轮下滑是否真正“见底”,要看2017年的经济指标。

刚刚发布的经济数据显示,2017年的全国GDP增长6.9%,高于2016年GDP增长率。樊纲认为,可以说中国经济下滑趋势在2016年已经“探底”,但他并不认同市场上关于“新周期”的说法,表示未来两三年中国经济还会在“底部”徘徊一段时间,因为过去十年两轮经济过热带来的“后遗症”,还有很多有待处理的问题。

对于中国经济在过去十年中经历的两轮经济过热及其后遗症,他已在2017年初的专题报告中做过分析(参见南方周末2017年1月11日报道《樊纲:“中国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而在此次回顾分析中,他特别提到2009年之后的第二轮经济过热阶段,留下的最大问题就是地方债务“后遗症”。

樊纲指出,中国经济结构中不同西方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我们多了一个经济行为主体”,那就是地方政府——享受着中央政府信用,但又不用负担失业和通货膨胀等“宏观责任”,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展开“兄弟式”地区竞争的地方政府,往往成为经济过热与整体负债率高企的“幕后推手”。

与此同时,中央政府在宏观调控中除了常规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外,也多了一个工具,那就是行政调控。

樊纲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中的这些特点,是值得关注与研究的。而在这一发展模式下,中国经济在持续40年高速增长中,没有爆发过整体性经济危机,也是一个值得骄傲的“重大成就”。

对于地方债务的再度膨胀,樊纲提到他们在1990年代所做的一项研究,在科尔奈对公有制经济“父爱主义”导致经济过热的分析基础上,他们提出了中国特有的地方政府“兄弟竞争”所带来的负债率上升和宏观经济波动因素。

对于地方债务的限制,他表示在新的《预算法》中主要是由中央政府控制地方债务总额,同时财政部也规定地方政府不许给任何贷款担保,许多具体政策实施“还在博弈当中”。

在这一政策背景下,樊纲认为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增速会在6.5%-7%之间波动, 同时他认为宏观调控政策在整体上会保持中性,并提醒社会各方,在观察宏观政策时“要看全部政策动作”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邵小乔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