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并校寄宿计划”是否行得通?
但谁来陪伴乡村儿童的成长呢?
责任编辑:戴志勇 实习生 李玫琦 张钊
(本文首发于2018年1月25日《南方周末》)
“农村学校里面的这些宿管员就是一个大妈,最多管不打架,管你安全,都是这样,没有什么文化,更没有什么心理学专业训练。”刘晓松据此得出结论,“可能更急缺的是这样软性的东西”
最近,云南昭通“冰花男孩”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有数据显示,在本世纪初,大规模撤点并校之后,全国乡村学校数量从51万减少至23万,农村小学生平均上学距离变为5.4公里。在类似的一些情境中,小学生既留守在家,又要自己长距离走路上学,加上学校条件的艰苦,再一次加深了人们对乡村教育困境的认识。而另一方面,正如马云所观察到的,一些特别贫困的地区,虽然以前建了很多小学,但现在很多都空在那儿,没有学生,没有老师,一些地方有少量学生的,也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乡村寄宿制学校计划”作为一个教育扶贫的尝试,正试图以企业家的角色整合教育资源,解决相关问题。
按照马云的想法,“中国必须大力推动寄宿制”再度推起并校机制,原则上将100人以下的乡村学校都合并掉,在此基础上,整合教师资源,学生住校,由校车在周五送回,周一接走,以解决现在乡村撤点并校之后,学生上学距离远、路途艰难、老师不愿意去等问题。
用“效率”思维解决乡村教育问题
乡村寄宿制学校计划的提出,首先是一个集约化办乡村教育的思路,按照马云的理解,学校的学生集中,人数增多之后,师资的配置和其他一些服务学生的一系列保障都才好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Golrad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