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灾部”设想
“大的灾害发生后一般成立紧急的指挥部,总理任总指挥,这种情况下统一救灾没什么问题,关键是之前的‘九龙治灾’,各干各的。”
责任编辑:林楚方 郭力
“大的灾害发生后一般成立紧急的指挥部,总理任总指挥,这种情况下统一救灾没什么问题,关键是之前的‘九龙治灾’,各干各的。”国家减灾委专家王昂生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汶川地震发生一个月来,有关灾后重建的思考正在各个层面激荡,减灾专家们则希望以此次地震为契机,让新的整套减灾体系的建立纳入政府视野。
在减灾专家口中,一个全新的部委名称被多次提及,即“减灾部”。专家们期望通过建立这一新部门,创新救灾体制,解决旧有难题。
上述想法并非第一次提出,自1998年特大洪灾开始,直到2003年SARS疫情,包括今年初的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发生,都促使各方思考建立更有效的救灾体制。
事实上,中国也正在以更法制化的态度对待灾害,6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这是中国首个专门针对一个地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条例。
虽然专家们的考虑维度多样,但综合起来,不外健全立法、加强现有协调机构,甚或建立新部门三点,第一点为普遍共识,第二点更有现实意义,而第三点虽有一举解决问题的考虑,但现有环境之下,难度也最大。
“九龙治灾”之困
中国的救灾体制涉及到众多部门,一个国家减灾委员会成员单位就有34个部委局。“国家减灾委是个国家层面的部际协调机构,没有实权。”王昂生说,“国家减灾委每年召开会议,要是副总理去了,各部相关部长就去,如果只是民政部部长主持会议,各部就派司长参会。”
国家减灾委的办公室设在民政部,发生灾害后,由其负责协调各个相关部委,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急管理行政体制建设研究”课题组的一份报告说,由一个部门出面协调同级别的其他部门还是有很大难度。
报告说,有些部门,例如发改委,出现在每一个议事协调机构中;财政部、公安部等出现在绝大部分议事协调机构中。“同级部门协调这些政府强势部门存在相当难度,即使副总理担任专项应急管理领导机构的负责人,协调该副总理分管之外的部门也有难度。”
王说,比如,地震局根据震级发出警报,民政部则根据受损情况报灾害级别,两者报的灾害级别甚至不一样。“包括遥感中心就不下十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瓦特
没必要,灾难不常有,设立此部门只会浪费资源。养他千日,用他一时也不见得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