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校园的过客

我去哈佛是带着充电的状态去的,尽可能放空自己,体验生活,买菜、上课、看书、交流、写作,哈佛的氛围和时空对我来说难能可贵。

责任编辑:朱又可

在哈佛校园里,所有人既是过客又是成员。对于大家来说,哈佛的确是让你用充分的资源发现自己的平台,但同时那也只是你职业生涯和人生舞台的一个过渡而已。(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1月18日《南方周末》)

2003年我来到中国,那时候我是百分百的一张白纸,而这次去美国,则有所不同。曾在日本外务省从事过对美事务的长辈帮我联系了傅高义先生,他是《日本第一》《邓小平传》等书的作者。傅高义先生是我所认识的西方人中同时运用日文和中文最精通的人,没有之一。是傅老推荐我到哈佛的肯尼迪学院和亚洲中心,我才能在美国展开我的采访、研究、讲座等等。

有一次,哈佛研究亚洲问题的同事跟我说:“你刚出生的时候(1984年),很多话题都跟日本有关,1980年代的日本有影响力,政治、经济、对外政策等都很受关注。从国别来看,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这次去美国后发现,首先,研究日本问题的人少了,一些亚洲问题研究者逐步将目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lee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