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7十大科学事件

在过去的一年中,也有许多在争议中前行的研究,在不久的将来或许会给出更明确的答案。

责任编辑: 朱力远

(本文首发于2018年1月4日《南方周末》)

2017年,从宇宙探索到基因编辑,从人造子宫到新的抗癌药物,每向前迈出一小步,都让人兴奋不已。但科学的进步并非一帆风顺,在过去的一年中,也有许多在争议中前行的研究,在不久的将来或许会给出更明确的答案。

1 血液中寻找长生不老药

2017年4月,美国斯坦福大学Tony Wyss-Coray试验室的神经科学家在《自然》(Nature)上发文,证明了人类脐带血中的蛋白质TIMP2可以改善老年小鼠的大脑功能。早在3年前,这组科学家就曾发现,将年轻小鼠的血浆注射到年老小鼠体内,可以提高年老小鼠的认知能力,帮助他们更快完成走迷宫的游戏。

为了验证这样的抗衰老规律是否也适用于人类,Wyss-Coray合作创立的Alkahest公司开展了一项小型人体试验。18名(年龄介于54到86岁之间)患有中度至重度阿尔兹海默症的患者参与了测试。将生理盐水安慰剂或去除了血红细胞的血浆(血浆来自18岁~30岁的年轻人)作为注射物,每周对受试者注射一次,持续4周。在试验周期中,监测受试者的认知能力、自理能力和情绪状态。结果显示,受试对象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输血并没有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但却显著提高了他们的自理能力。

这一结果,引起了阿尔兹海默症研究者的极大兴趣,不过他们仍抱有谨慎的态度:年轻血液提高认知行为能力试验目前尚未被独立团队重复过、反复给老年人输入外来血浆是否会导致免疫系统炎症或者免疫系统疾病、该研究结果只是建立在小样本实验的基础上,所以更夯实的科学依据还有待获取。

2 人造子宫,塑料袋里孕育羊羔

“人造子宫”中发育着的羔羊。(Nature Communications/图)

2017年4月,美国费城儿童医院的阿南·弗雷克(Alan Flake)研究团队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文章称,他们打造的“人造子宫”首次通过了动物试验。试验中,8只早产羔羊在“子宫”内生活了4周,打破了子宫外装置维持胎儿稳定机能的时间纪录。

研究人员制造了一个充满人造羊水(含有盐和其他电解质的温水)的聚乙烯薄膜袋来模拟母羊的子宫,通过脐带接口连接氧气,形成封闭的流体人造环境。在聚乙烯薄膜袋外,配置一台机器胎盘,胎盘的“血管”与早产小羊的脐带连通。试验中采取体外膜氧合(ECMO)系统为胎儿提供血液循环支持,因不依赖机器泵促进胎儿血液循环,所以ECMO系统避免了早产儿抢救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lee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