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挺进大东北
“南猪北移”,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南方环保政策收紧。包括天兆猪业在内的大型养猪企业,纷纷开始“南猪北移”。据不完全统计,至少8家上市猪企宣布了该项计划。
责任编辑:顾策 何海宁
(本文首发于2017年12月21日《南方周末》)
“南猪北移”,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南方环保政策收紧。包括天兆猪业在内的大型养猪企业,纷纷开始“南猪北移”。据不完全统计,至少8家上市猪企宣布了该项计划。
201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引导生猪产能向东北4省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转移,因为东北四省区是玉米主产区并且环境容量大,更重要的是,通过粪污利用,未来可以将养殖和种植完美地结合起来。
在黑龙江齐齐哈尔泰来县广阔的土地上,一座现代化养猪场横空出世,从空中俯瞰,就像外星球的基地。
过去半年时间里,新三板挂牌企业四川天兆猪业(839932.OC)修起了这座占地600多亩、内置2260头种猪的饲养场,相当于70个足球场那么大。
猪场之上,原先住着一个屯,共21户人家,世代就靠脚下的黑土地吃饭。泰来县地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处,是国家级贫困县,2016年财政收入仅有2.9亿元。
在天兆猪业于黑龙江的整体布局中,泰来猪场只是最小的一个。另外2座猪场,分别位于哈尔滨木兰县和佳木斯桦川县,养猪数量是泰来猪场的3倍和4倍。
“这事儿只有南方人干得出来,北方人只知道种地。”一位早起扫雪的老农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说完还哼了一鼻子。他住在距离泰来猪场最近的大兴镇上,约2万人口,但去往猪场,还要穿过几公里的稻田以及大叶杨、小叶杨交织的树林。树林两旁分别躺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立下愚公移山志,打赢脱贫攻坚战。
“南猪北移”,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南方环保政策收紧。
近年来,对于畜禽养殖,许多人口密集的地区划定了严格的限养区和禁养区,如北京、天津、上海以及江浙等地。相反,地广人稀的东北4省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被列为潜力增长区。
包括天兆猪业在内的大型养猪企业,纷纷开始“南猪北移”。据不完全统计,至少8家上市猪企宣布了该项计划。大北农(002385.SZ)副总裁宋维平不久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作为饲料企业,大北农也要开始养猪,2017年要在东北建7个农场,未来还将扩展至20个左右。
多位业内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推算,待这些大企业陆续投产,包括2017年在内的5年后,东北将一举超越四川、河南等养猪大省,成为中国最大的生猪来源地。
南方刮起环保风暴
一位南方大型猪企场长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所在的县,从2016年开始,拆掉了大大小小猪场五百多个,总之一旦划入禁养区,说拆就拆,没有商量余地。
虽然他所在的猪场,经过整改环保暂时达标,没有被拆,但也受到了此轮环保风暴的波及,因为大公司的猪,许多在外托养,“那个时候,公司所有厂长上蹿下跳,头等大事就是赶在拆迁前,找到新的托养场”。
各地新闻显示,南方猪场被拆后,有的猪直接拉去了屠宰场,还有的干脆走失山林。环保难以达标的散户大量退出市场,造就了2016年生猪牛市,猪价一度刷新2011年高点。
&ldquo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