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吐槽“非农一代”干不好基层工作,有没有道理?

只要把身子扑下去,把担子挑起来,城里出生和城里下来的干部在乡村基层一样能干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只要把身子扑下去,把担子挑起来,城里出生和城里下来的干部在乡村基层一样能干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乡里来了城里长大的年轻干部

前段时间,记者去了一趟闽东宁德市霞浦县一个叫海岛乡的地方。这是当地一个最偏远的纯渔业乡镇,全乡由大大小小43个岛屿组成,从霞浦县城到乡政府所在的西洋岛,要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加一个小时的轮渡。

在蹲点采访的3天过程中,乡里一位85后的纪委干部给记者一行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位在城里出生长大的余姓干部热情健谈,从国际形势到当地风物再到“鹿彤恋”等娱乐话题,一路上和记者聊得不亦乐乎,且思维敏捷、有问必答。

上岛以后,从码头到乡政府的短短一段路,他总是时不时停下来和人打招呼,问一些“海带苗买好了吗?”“最近几船收成怎样?”的问题,而每一张被海风吹得赤红的脸见到他都带着笑意——是那种面对家人回家一样的亲切的笑。

小余离开大学校门之后就来到了海岛,一干就是8年。刚接触时觉得他和一般的阳光小伙儿并没太大区别。

让我感到惊奇的是,在联系采访当地渔民特别是贫困户时,他对我们随机选取的采访对象情况如数家珍,家庭构成、致贫原因、帮扶资金等张口就来,甚至对一户因病致贫家庭的罕见病情况也熟稔于心。入户采访时推门而入,自己倒水喝,连对方家里某个角落摆放的物件都记得很清楚。

在外人看来,在远离陆地且一天只有一班轮渡的海岛上生活极不方便,基层干部长时间远离家人也是件难熬的事,但在小余身上并看不到太多悲观消极的情绪。

他说岛上远离灯红酒绿,心思能静下来;岛上民风淳朴,干群关系融洽,干事情有成就感;尽管对家人感到亏欠,但在岛上的所为所得“非常对得起自己”。

说到升迁提拔的问题,他也颇为淡然,说了一句:“大家没有忘记海岛乡,也就不用担心组织上会忘记我们。”

“非农一代”基层干部频惹争议

现在到乡村基层,碰到85后甚至90后的乡镇干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这些30岁左右的年轻干部很多都缺乏农业生产经验甚至农村生活经历。

“非农一代”的基层干部能像以前那些“泥腿子出身”的干部一样热爱农村、适应农村、融入农村么?随着往后乡镇干部“非农一代”越来越多直到成为主流,这种担心当然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从大大小小的媒体报道中,不难发现一些地方和一些年轻干部在乡村基层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不好苗头和倾向。

比如情感上对农村、农民不亲,“遇到农民递过来有茶垢的茶杯就皱眉头”;

比如和农民群众缺乏共同语言,不懂农民心理,“动不动就把刁民两字挂在嘴上”;

比如对农业生产过程甚至常识极为陌生,甚至闹出“四季不明五谷不分”的笑话;

比如把乡村工作经历当作“跳板”和“镀金”,难以扑下身子苦干实干……

这些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乡镇年轻干部特别是“非农一代”身上“乡土思维”的欠缺。

话说回来,“先天不足”的故事实在太过常见,缺乏农村成长背景远不是年轻干部做不好乡村工作的理由,记者之所以不厌赘述一个偏远海岛乡镇干部的工作状态和心迹,正是想说明,只要把身子扑下去,把担子挑起来,城里出生和城里下来的干部在乡村基层一样能干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近年来,在各地返乡创业者、乡村支教老师、机关下派干部、大学生村官等各种群体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青春榜样,他们的精彩故事说明,“非农一代”融入农村或许要比前辈更多花一些时间,但完全有动力和能力在广阔天地干出一番成绩来。

有见识的年轻干部在农村大有可为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乡镇干部队伍中“非农一代”比例上升,也是新时期推动“三农”工作向前发展的历史性契机。

城乡地理距离不断拉近、资源流通共享越发便利、一二三产融合日益加快……现在的“三农”工作环境较之以前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干好当前农村工作,单有感情和热情远远不够,而年轻干部在知识储备、格局视野、学习能力、闯劲干劲方面都有优势,正是新时期乡村振兴宏伟计划实施过程中迫切需要的人才。

时代在变化,农村在发展,我们希望看到越来越多像小余一样投身广大农村的“非农一代”年轻干部,他们正在用不一样的青春改变着昨日农村的陈旧面貌,也在改变我们对于乡村干部“大老粗”的偏颇印象,他们的成长和贡献,需要更多的尊重、鼓励和喝彩。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网络编辑:周凡妮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