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个展回望三十年创作

“这辈子像是由什么东西在催着走,又像是在找回什么丢了的东西。”

责任编辑:宋宇

《天书》创作于1987年到1991年间,由徐冰手工刻制的四千多个活字版编排印刷而成,制作工序极为考究,作品中酷似真汉字的文字实为“伪汉字”,意在提示一种对文化的警觉。徐冰认为,艺术家如果还有话要说,又要说得到位,只能接着实验,寻找新的艺术表达法,找到了才算做了艺术家该做的事。(受访者供图/图)

(本文首发2017年12月14日《南方周末》,原标题为《“艺术是诚实的,也是宿命的” 徐冰个展回望三十年创作》)

展览开幕那天晚间,艺术家徐冰匆匆来到等候他的人群里。他的习惯一直是布置到展览前最后一分钟,然后直接参加开幕活动。亲力亲为,严苛得近乎强迫症的工作态度,使他看起来总有些风尘仆仆。

“到今年底,整是回国十年。在国外十八年做过无数展览,但这类大型个展在国内还是第一次。把这些作品放在一起看,它们像大大小小的镜子,从中能看到自己:原来你是这样一个人,这样想事情,这样工作,当然也露出捉襟见肘之处。原来艺术真的是诚实的,也是宿命的,绝非计划所得。”

2017年12月1日,徐冰同名个展“徐冰”在武汉合美术馆开幕,由冯博一、王晓松策展。这是徐冰在国内举办的最大规模的、具有回顾性和专题性的个展,涵盖他三十年的艺术创作。

策展人冯博一认为,徐冰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又从当代社会现场获取能量和灵感,进而转化为具有东方智性的艺术实践。

“这辈子像是由什么东西在催着走,又像是在找回什么丢了的东西。世界急速的变异,越找线索越多,越发的不清楚,想说又说不清楚的话就越发的多。前人创造的说话的方式,包括自己以前用过的,没有一个能直接拿来再用的,都已经不是当下要的这种感觉了,只能忙着去找、去试验新的方式,所以就做了这么多东西。”徐冰在艺术家自述里写道。

展览开幕第二天上午,徐冰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专访,谈到了他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当代艺术的关系,以及对过去的反省和对现实的思考。

1999年,因为“原创性、创造能力、个人方向和对社会,尤其在版画和书法领域中作出重要贡献的能力”,徐冰被授予美国文化界最高奖“麦克阿瑟天才奖”,是第一位获得该奖的华人。图为徐冰正在创作《地书》。《地书》是徐冰自2003年持续至今的艺术项目,以搜集来的公共标识为单位编纂成书。与《天书》的“既吸引又阻截人们的阅读欲望”不同,《地书》则是“谁都可以看懂”。(薛峰/图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