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人格的形成” 一位中国妈妈眼中的日本小学教育
“日本的小学还用偏差值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评价学习成绩,简单考题得100分的实力可能不如难题得30分的。”
责任编辑:宋宇 邢人俨
(本文首发于2017年12月7日《南方周末》)
“日本的小学还用偏差值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评价学习成绩,简单考题得100分的实力可能不如难题得30分的。”
2009年春天,谭琦带儿子檀聪参加了日本国立小学国际班的考试。从小在北京长大、一句日语不会说的檀聪,恰恰因日语不好而被录取。招生老师对他说:“不会日语没有关系,只要有笑脸,一切都会解决。”
在日本,学校分国立、公立、私立三种,前两种分别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开办。国立学校往往承担教育研究、实验的任务,课本教学往往只及另外两类学校的三分之一。公立小学“划片招生”;而国立小学设有国际班,外国孩子融入日本文化的过程成为大学的研究课题。
开学典礼安排在樱花盛开的4月7日,全校七百多个孩子唱校歌的时候,谭琦流下眼泪:“孩子们唱出来的是特别干净的声音,各声部清晰、和谐,可谓天籁。”他们并不是合唱团,只是普通的小学生,开学典礼后是为一年级新生特设的入学典礼。
入学典礼结束,谭琦在儿子的口袋里放入一张歌词纸,标题是《上学以后》。那是全日本的小学生第一堂音乐课都要学的一首歌:“上学以后,能交一百个朋友吗/要一百个人一起吃饭,在富士山顶吃饭团……”檀聪是插班生,老师特意把这张纸发给他。从那时起,谭琦萌生记录儿子小学生活的想法。
开学没多久,谭琦收到班主任邀请,让她做PTA委员。PTA是日本所有学校都设置的一个机构,类似于中国的“家校联盟”。学校每两个月一次大活动,每月一次小活动,都由PTA的妈妈们操办,任务繁重、琐碎,却给了谭琦近距离观察日本国立小学的机会。
檀聪上学一年,谭琦积累下厚厚一摞资料。檀聪曾希望成为空间物理学家,而今已经就读日本顶级医学院顺天堂大学医学部。2017年9月,这位有心的妈妈撰写的《日本国立小学365天》在三联书店出版。
谭琦打算把儿女的更多教育经历,以及自己对日本基础教育的完整体验记录下来。她意识到,中日教育差异的根源在于目的和理念的分歧。“把这些介绍出来可能会引发争议,但那或许正是出版此书的意义所在。”谭琦在序言中写道。
把扫除当作惩罚就把它丑化了
南方周末:孩子在北京上学的时候过得愉快吗?
谭琦:没有什么特别不愉快的。他比较调皮,喜欢玩游戏,上课比较散漫,不能好好完成作业。老师经常给我打电话:“你们家孩子今天又没写作业。”我记得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数学老师特别严肃地跟我谈:“我们这个班有一个孩子是多动症,你们这个孩子也有点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柯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