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导盲犬,为何变为尴尬的负担

国内残疾人保护法的相关条款,由于缺乏细则支持,更缺乏违法后的惩罚措施,早已频频遭遇尴尬局面。

责任编辑:吕明合 助理编辑 温翠玲

2017年11月8日,广州,中国导盲犬南方示范基地,首批“毕业”的导盲犬多拉演示避障技能。虽然中国导盲犬供应严重不足,但由于出行受限,部分已投入使用的导盲犬仍只能待在家中,沦为宠物。(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11月16日《南方周末》,原标题为《本是盲人“眼睛”,反而成为负担 尴尬导盲犬》)

导盲犬经过专业训练,性格温顺,并无攻击性。

国内残疾人保护法的相关条款,由于缺乏细则支持,更缺乏违法后的惩罚措施,早已频频遭遇尴尬局面。

2017年2月,在拥有金毛寻回犬“呆萌”之后,保险推销员徐健觉得,自己的世界骤然大了起来。蛋糕店、菜场,甚至接孩子放学……过去因失明而不便去做的事情,因为“呆萌”的陪伴,变得轻松起来。

对9岁因病失明的徐健而言,“呆萌”就是她的眼睛。不过,每到一个公共场所,她都得反复解释,避免这只眼睛吓到人:“它是导盲犬,不是宠物狗。”

每个看过电影《导盲犬小Q》的人或许都会喜欢上这种安静的工作犬,但一到现实生活,徐健依然时时碰壁。

11月3日,携带导盲犬出行的徐健,由于被拒,在北京金台夕照地铁站待了7个小时。原本再寻常不过的一次出行,最后却演变为一场盲人与地铁工作人员的冲突。

同一天,著名盲人歌手周云蓬在杭州演出,经历类似遭遇,差点露宿街头。

这位获得人民文学诗歌奖的民谣歌手,在深秋的寒风中,打遍了演出场地周边酒店的电话,却没有一家酒店愿意接纳他的导盲犬。直到通过朋友介绍的一家短租网站,才得以入住一间民宿。

虽然,允许导盲犬进入公共场所的法律规定白纸黑字,清清楚楚。

拒绝,拒绝,还是拒绝

10年前,中国人对于导盲犬的印象还仅是停留在电影中,2004年的日本电影《导盲犬小Q》号称感动了一亿亚洲人。10年后,中国的导盲犬,已分布在全国28个省市。

钢琴调琴师陈燕,是中国最早一批拥有导盲犬的盲人。自从有了导盲犬珍妮后,这几年,她走遍了全国,除了比较友好的西藏,她感觉处处碰壁,成了不受欢迎的人,“我的世界反而变小了”。

餐馆、商场都不能去,出租车也不能坐,酒店几乎都拒绝她入住。她去成都坐地铁,却遭遇要求出具导盲犬的出生证。

2015年,北京地铁开放导盲犬进入之前,她曾11次闯关天通苑地铁站,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柯珂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