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话 “魔性”?河南话“不服来战”

方言种类和地形地貌呈正相关:地形越复杂的,方言就越多。

(视觉中国/图)

在《东北话为何如此“魔性”》一文中,作者举了一组数据:“每年春晚用东北话表演的语言类节目照两个算,总共大概半个小时,二十年下来就是十小时,一亿人看,最保守地算下来就是十亿个小时……”如果按这逻辑,那河南话太强大了,足以完爆东北话。

“知道”(nz_zhidao)告诉你,河南话到底强大在哪里?

前不久,《人民日报》刊载了《东北话为何如此“魔性”》一文,身为河南人,笔者拜读后,哈哈大笑之余,心底立马升起一个大写的词:不服。

河南话亮点多

有人说,方言种类和地形地貌呈正相关:地形越复杂的,方言就越多。为什么?因为交通不便,沟通交流减少。久而久之,就自成一家了。按照这个逻辑,东北话有的,河南话基本上也有;河南话没有的,东北话也不一定有。因为东三省地形地貌和河南很相似,都有高山大河,森林平原,都是有名的粮食和矿藏基地。因此,听得懂河南话的,基本上也能听懂东北话;反之亦然。现在单说东北话“魔性”,河南话自然不服了。

不服有不服的道理。首先,河南话亮点多:既多元又特指,既简练又复杂;儿音化突出。

比如“成色”。在普通话里,“成色”是指“金银币或器物中所含纯金、纯银的量或泛指质量。”但在河南方言里,既可表述金银器皿的质量,又可代表“能力、本事”。如:老王嫌小李没成色——就是说老王嫌小李没本事(能力)。

再比如“回来”。普通话中,“回来”是“从别处到原来的地方。”在河南话里,除了有普通话的这一义项外,还有“以后或过段时间”之意,如“这事儿回来再说吧!”,意思就是“这事以后再说吧!”

河南话比东北话更精炼、更复杂?是的,因为河南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中国八大古都阵营中,河南城市占了一半:东西南北,分别是开封、洛阳、郑州、安阳。众所周知,文言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言简意赅”,能一个字表达的,绝不用两个。耳濡目染,天长日久,就有很多古语词汇像黄河水中的泥沙一样,缓慢而致密地融入了河南话的基因里了。因此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