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画速写还是不是必需的? 一组三峡旧画稿引起的怀想
当我们面对着被污染的、失去尊严的河流,面对着被滥伐的、没有了童话的森林,面对着……的时候,速写有什么理由一定要转身而逃呢?
责任编辑:朱又可
(本文首发于2017年11月2日《南方周末》)
近日整理旧文稿、画稿,终于找到在记忆中印象很深的一组长江三峡旅游速写。1984年7月,我和妻子从广州坐火车到武汉,然后转乘长江客轮,目的地重庆。逆江流而上,可以慢慢欣赏长江两岸景色,有些靠岸的地方还可以下船在码头周围转转,这正是我们想要的。我带着简单的速写画具,在船上、岸边画了一些速写。在岸上转悠的时候,来不及画的,就默记在心,回到船上赶紧画下来。三十多年过去,这组速写画稿不仅勾起岁月记忆,而且让我重新思考有关速写的问题。
长期以来,速写作为绘画的一种样式,在美术创作中的地位与意义一直处于比较边缘的位置。在美术院校的教育中,速写只是作为造型基础训练的一种工具,很多年前在美院周边的市场、小巷常可以见到有学生画速写,主要是升大班和刚入学的新生。创作课,画速写曾是学生下乡收集创作素材的一种手段,但是今天的创作观念与手机拍照,使画速写不再是必需的。在当代五光十色的艺术景观中,速写更像是被遗忘了,似乎只有在老一辈艺术家的回顾展、文献展中才能唤起人们对它的记忆。在今天仍然坚信速写的意义和享受速写的快乐的画家可能真的不多了,但也正是因为这样,速写显得更加珍贵。
速写的意义首先在于它是面向生活的一种极为直接的、“在场”的叙事方式。所谓“面向生活”听起来是一句套话,实际上活着的人谁能不“面向”生活呢?但是真正的“面向生活”其实是指对生活感到好奇,有观察生活的兴趣,被生活的真实、偶发、随意、无聊、简单、复杂……所触动,也被自己对这些的关注所触动,而且唯恐所有好奇、兴趣和触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