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国家公园,中国要跨过哪些坎?
中国建立国家公园体系,最大的难点在于突破旧体制,建立新体制;成败的关键也在于能否从根本上解决体制的问题。
责任编辑:戴志勇 实习生 李玫琦
(本文首发于2017年11月2日《南方周末》)
中国建立国家公园体系,最大的难点在于突破旧体制,建立新体制;成败的关键也在于能否从根本上解决体制的问题。中国准备建立的国家公园体系脱胎于现存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改革任务以来,截至2017年6月,一共在九省10个地方开展了国家公园试点。经过近四年探索,2017年9月,中办、国办正式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意味着建设中国国家公园的路线图得以明确,中国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的大幕也正式拉开。
生态之重
尽管在世界范围内,国家公园建立的初衷究竟是为了保护与众不同的自然环境,还是为了给国民游憩和教育提供生态场所还存在争论,但对中国而言,国家公园一开始就是从生态角度考虑的。
从文明演进过程看,生态文明是比工业文明更高形态的文明。正如埃利亚斯在《文明的进程》中表达的观点:文明就在于有意识地更加严格、更加全面而又更加适度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当然,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更大程度是对过去高速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以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发展模式的调整甚至扭转。
中央生态文明建设确定的头号任务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国家公园体制将成为优化国土空间的重要突破口,主要载体是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
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主体功能区”布局,并将所有国土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落实“主体功能区”的最大难点,在于对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管控。按照2011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重点生态功能区被纳入限制开发区范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等被纳入禁止开发区范畴。但从实践看,由于缺少强有力的体制保障,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内生态破坏的情况依然比较严重。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国家公园体制的提出,为这两个区域的生态保护提供了一个更有效的工作载体。按照“方案”对国家公园的定位,“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保护地最重要类型之一,属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禁止开发区域,纳入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管控范围,实行最严格的保护。”而在具体的操作中,国家公园实际上已经突破了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定的范畴,比如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列入限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刘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