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五个一工程”这些年

“时代发展成今天这样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肯定是由无数个故事组成的。”

责任编辑:宋宇

广播剧《罗湖桥》以连接内地与香港的深圳罗湖桥为背景。图为1997年香港回归日,粤港边防警察在罗湖桥上合影庆祝。(东方IC/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10月12日《南方周末》)

“时代发展成今天这样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肯定是由无数个故事组成的。”

“它为什么没有评《中国有嘻哈》呢,为什么评了《战狼》呢?嘻哈是来自美国社区的舞蹈文化,文化根源并不属于中国。”

“今年奖项大大压缩的情况下,很多获奖作品是联合报送的,一个省单独拿奖是很难得的。”《罗湖桥》的导演刘洋感慨,他是深圳电台音乐频率副总监。这部由深圳电台创作的广播剧,获得了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下称“五个一工程”奖)。

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意见》。意见要求全国性文艺评奖“大幅压缩子项和评奖数量,着力提高质量”。2017年9月27日,第十四届“五个一工程”评选结果公布,67部作品获奖,数量不足上一届的三分之一。

在这一届的评选中,广东省委宣传部获得优秀组织工作奖,并以舞剧《沙湾往事》,歌曲《向往》《爱国之恋》和广播剧《罗湖桥》获得四项优秀作品奖。获得特别奖的,除六部时政、历史类作品,还包括关于慰安妇问题的纪录片《二十二》。

《罗湖桥》的创作历时两年,主创人员基本是广播剧《疍家小渔村》的班底,得到了省市两级政府的资金支持。《罗湖桥》讲述沈氏一家人的聚散离合,由此折射内地与香港的时代变迁,时间跨度长达54年。

《疍家小渔村》则涉及了逃港、教育和社会主义新农业等话题,曾获第十三届“五个一工程”奖。

“紧贴时代脉搏”才多次获奖

与刘洋合作导演《罗湖桥》的胡培奋,是资深广播工作者,多次获得“五个一工程”奖,“比较清楚什么样的作品、什么样的度,能够获‘五个一’”。“真的是跟共和国一起成长起来的。”刘洋介绍,胡培奋的经验之谈是:作品要“紧贴时代脉搏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Golradir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