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潜规则”,勇敢说“不”

近日重思辽宁贿选案,一个细节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当贿选乱战由隐秘变成半公开的时候,面对“潜规则”,当事人何去何从,成为人生的关键转折点。

近日重思辽宁贿选案,一个细节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当贿选乱战由隐秘变成半公开的时候,面对“潜规则”,当事人何去何从,成为人生的关键转折点。

这是不能不回答的考题,不能不面对的焦虑——102名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有45人拉票贿选,参加投票的616名省人大代表中有523人收受钱物,116人作为中间人转送钱物。有人全无顾忌,肆无忌惮;有人忐忑不安,顶风弄险;有人盲目跟风,后悔不迭。

这是为什么?

全无顾忌,是因为有这样一些人,笃信“有钱能使鬼推磨”,痴迷“押宝”式赌博;而又有些人当官就是为了交易,人生信条是“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买卖双方,臭味相投;狼狈为奸,一拍即合,这也正是自古以来贿赂公行、丑闻不绝,直到今天依然是反腐败重大课题的深层原因。经验反复证明,“三观”出轨,蜕化变质,违法犯罪是必然结果,牢狱之灾是躲不过去的劫数,这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忐忑不安,是因为有些人明明知道这样做不对,也懂得可能要面临的后果,但依然心存侥幸,期望通过非常手段同样获得一份非常利益。从本质上讲,这是基于个人利益考量的掂斤播两,投机而已。没有是非、放弃原则、不讲底线,也说不上良心发现。之所以忐忑,多是出于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反复权衡。这是当下职务犯罪的一种典型心态。

盲目跟风,似乎是被动裹挟,其实是对所谓“法不责众”的错误认知。有些基层代表对贿选表达出一种无奈:“别人都送,自己不送,肯定选不上”。这套说辞里暗含着另一层意思,大家都这样干,虽错难纠。这种看法,在党内政治生活中,是党的意识、党员意识缺失的突出表现;在社会生活中,是法治意识、规则意识等缺失的重要原因。

其实,这三种不光彩的态度,大都与一个地方特定政治生态、与主要领导行为导向有关。“一把手”一身正气,以身作则,对政治生活中的不良现象坚决抵制,果断处理,严惩不贷,党员干部就会真切感受到公开公平公正,又何必劳神费力拎着钱、陪着笑,乞求别人给好处。正像有些基层干部所说,送礼请客,不胜烦劳;贿赂官员,心惊肉跳。良善之人,受不了这种煎熬;正派之士,忍不了这样屈辱。可以想见,当一个地方政治生态被主要领导特别是“一把手”毁坏时,所有人都是乌烟瘴气的受害者。这样的“一把手”害了自己坑了别人,毁了一方政治生态,为害甚烈。

另一方面,又应该特别强调,在政治生活中挑战纪律,随大流、跟风跑,不能成为违纪违规借口,更不能成为逃避处分的理由。谁都无法保证自己所在地方弊绝风清,无法保证自己工作单位“老实人不吃亏,投机者不得利”,无法保证自己一定碰上廉洁奉公好领导,但归根到底,选择权还是在自己手里。上者,知黑白懂是非;中者,知法纪有红线;下者,知后果明代价。一个人特别是党员干部,明是非,知底线,有敬畏,能坚守,才能在滚滚红尘中不迷失自己,在嘈杂声浪中保持清醒。

贿选案提供了活生生的样本。人们可以看到那些靠“潜规则”而一路发达的人是怎样折戟沉沙的,也可以看到一些人是怎样“聪明反被聪明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这一切像是偶然,实则必然。不要抱怨运气太差,不要试图再做尝试。汲取教训,杜绝今后,才是明智选择。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网络编辑:邵小乔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