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改罗湖模式:医保只付一笔钱,医院专注保健康
罗湖医改的经验在于,公立医保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通过谈判协商建立了全新的公共契约关系,这种关系的要害在于医保机构采用了总额预算制或按人头服务付费的新的支付体系。
责任编辑:顾策
(本文首发于2017年9月14日《南方周末》)
罗湖医改的经验在于,公立医保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通过谈判协商建立了全新的公共契约关系,这种关系的要害在于医保机构采用了总额预算制或按人头服务付费的新的支付体系。
“我们当时找的是另外两个区,盐田区和光明新区。”在后来的日子里,李创极少在公开场合谈起最初的设想。
李创是深圳市卫计委公共卫生处的处长,公共卫生处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医改办”。作为负责人之一,李创深度参与了罗湖医院集团的基层医疗改革。
罗湖医院集团改革至今正好两年。深圳开始全面推广罗湖模式,要求在全市每个区至少建立一家基层医疗集团,现已在8个区建立了11家基层医疗集团。
2017年9月1日,国家卫计委、国务院医改办在深圳召开全国医联体建设现场推进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罗湖等地的医疗改革经验并向全国推广罗湖模式。
罗湖模式究竟给全国医改带来了什么启示?
为什么是罗湖?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县的世业镇卫生院调研时表示,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外界普遍认为,这一表态是在释放改革信号,它指明了医疗改革未来的走向。
作为新兴的移民城市,在过去的三十年中,深圳凭借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迅速崛起为中国四个一线城市之一。但与庞大的经济体量相对照的却是其医疗资源的短缺。
一个地区医疗资源的积累是长期的过程,无法通过短期的人才引进或资金投入而获得立竿见影的回报,因而深圳的病人大比例流向广州、香港甚至东南亚地区。深圳被外界戏称为“医疗沙漠”。
因为深圳基层的医疗机构水平不高,居民看病都往大医院挤,造成了大医院人满为患,常常是“排队三小时,看病三分钟”。现实处境倒逼着深圳必须要推动医疗资源下沉的改革。
中央释放的信号与深圳市想要探索的改革方向不谋而合,2014年底,深圳市卫计委着手准备改革事项。据李创回忆,当时的想法是准备找两个医疗卫生资源结构相对简单的区来做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的试点改革。当时的盐田区与光明新区两个辖区内都没有市属医院,且两个区行政区划相对独立,人口流动相对较少,这对于基层医改试验来说,都是有利的条件。
但在卫计委与两个区沟通的过程中,两个区都表示由于自身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做基层改革可能难以实现辖区内全部户籍居民的家庭医生服务全覆盖。就在这时,罗湖区向卫计委提出想要通过组建医疗集团的方式来整合医疗资源,做强罗湖区人民医院。
罗湖区政府想要成立集团,卫计委想要推行基层医疗改革,双方一合计,索性不如将改革试点直接放在罗湖区。
2015年8月,罗湖医院集团挂牌成立,成为辖区公立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