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虽好,还要有训练才行”台湾921地震社工救助借镜
1999年9月21日,台湾发生里氏7.3级地震,台湾人也是手忙脚乱,急忙寻找日本阪神地震的经验。今天我们在一腔热情援助震区的同时,也可以听听来自台湾的一些意见。
责任编辑:朱又可
接受完南方周末的电话采访,台湾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冯燕匆匆赶去开会。她兼任董事长的台湾“儿童福利联盟文教基金会”(以下简称“儿盟”)受到上海市民政局邀请,将一起赶赴四川绵阳做失依儿童的扶助工作,她要和同仁商讨计划。这时候,她刚刚从柏林开会回来,到家只是放下行李。
20日,“儿盟”执行长带领团队里最有经验、身心健康程度最好的社工作为第一梯队飞去四川,评估灾区的具体需求,以后每隔十天都会有另一梯队前去替换。冯燕和留守同仁则会尽快募集所需物资。在此之前,他们已经考虑到灾区儿童能否听懂他们的台式普通话,请上海民政局招募了讲四川话的志愿者。另外,他们担忧的是两岸没有直航,直接影响工作效率。他们已经在跟台湾红十字会联系,看能否随红十字会的救援队伍飞去四川。
紧张,却有条不紊。这得益于1999年9月21日那场大地震。冯燕还记得,第一次遇到如此重大的突发灾难,台湾人也是手忙脚乱,急忙寻找日本阪神地震的经验。今天,得知大陆也有众多热心人想为四川灾区献爱心,冯燕和其他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的港台专业人士,一致叮嘱:“热心虽好,但还是要有组织、有计划、接受相关训练才行。”
政府也成灾民
第一周:生命救援
“一定要用四轮传动的车。”这是当时所有进入灾区的人的经验之谈。“儿盟”很快调来越野车,并请调挖土车。23日,他们的第一批社工到达灾区。“我们进去灾区时,‘慈济’他们已经到了,而且还带着救济金到的。”佛教慈善团体“慈济基金会”的反应速度之快让冯燕叹服,也让台湾的政府部门都自愧佛如。9月21日、22日两天,慈济就已经在灾区发放紧急救助金一亿六千万台币,接受帮助的民众有十二万人次以上。
这时,当地的社会福利单位已经成为灾民。台湾的行政部门设置与大陆不同,台湾的民政单位主要负责户政、殡葬、宗教等管理,另有社会局、科负责社会福利事务。在台中的一些乡镇,社会科只有很少几个工作人员,地震之后能参与救援的人更少。
按照社工对自身角色的设定,通常是“政府主导,社工帮忙”,但是地震之后,当地政府部门都已成灾民。他们立刻调整定位:“在政府还没到达的地方,我们先代替他们帮助灾民。”
“儿盟”到达后,与“慈济”等团体同样在建筑较为坚固的学校前设立服务点,两个团体很快配对、分工合作。“慈济”的志愿者们埋锅造饭——除了军方食物都军方自己准备外,当时几乎所有灾民和参与救灾的人群都吃过“慈济”的便当。“我们都是自己带着干粮过去的,但是那时候,能喝上一碗热汤面,不知有多幸福。”冯燕说。
震后第六天进入灾区的前台北市民政局局长林正修却显得有些不知足:“慈济一开始是煮斋菜,后来我们也要求他们做荤菜。”小细节却有大学问。一方面,救灾工作人员劳心劳力,吃不惯素食。另一方面,除了慈济,有些灾区还有其他机构提供便当,重复发放实在可惜。调度便当就成为当时的重头戏,好在救灾人员很快做出反应,指定一个机构每天调查灾民要多少、消防局要多少、警察局要多少……要荤的还是素的,然后统一安排机构煮便当,统一发放。
这位救灾经验丰富的前公务员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急切地请媒体转达他的建议:“进不去灾区的心理辅导员可以多给灾区的人发短信,每天至少两三条,抚慰他们。少打电话,电话太占频宽。”“大陆网友制作的救灾地图很棒。我想发起一个网络地图协助救灾的计划,MSN可以当成商讨的平台。”他看电视注意到“温总理去哪里,媒体就跟到哪里,其实有些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老黄
我也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