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重建,不妨把地图交给人民

地图以往是官署的权力,后来成为企业做生意的利器,但社会面临冲击的时刻,将会是人民团结自救的工具。网络不是一切,却可能是带来变革的机会之窗。

责任编辑:蔡军剑

震灾后,温家宝总理在数小时内亲临灾区,获得各界好评。但有位网友在电视上看到,温总理勘灾飞机的桌上,摆着的仍然是一般地图。这位学遥测的网友不无遗憾地说,如果制度有点弹性,就可以争取宝贵的时间,让学地质出身的总理可以分析灾情懂,调兵遣将[1]

用什么地图救灾也许是很细枝末节的事情,但细节决定质量。我们都知道在目前的灾区现场,精密的地图不如重机械重要,而网络不如一箱清水来得实用。但就像战争一样,后勤指参的质量与前线的拼搏一样是致胜的关键,而地图与网络可能是未来灾区重建的突破点。

平心而论,这场30年罕见的大灾难,是对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成绩的总盘点。其中包含政府应变与处理的能力,社会的人道精神与公民素质,还有应用技术解决问题的知识能量。而这也是一场发生在网络时代与全球视野前的灾变,响应灾变的方式也需要与时俱进,让新技术与新思维服务于灾区重建。

一个真实的情形是:至少半年内,只有少数人可以进入灾区并有助于重建。那大多数公众要如何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老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