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鲁尔”的辛酸史:工业重镇德阳走过一条艰辛的发展道路
的确,在外界看来,德阳享有“工业重镇”、“西部鲁尔”等不少美誉,而鲜为人知的是,在这些美誉的背后,德阳却有着自己难言的苦涩和辛酸。
责任编辑:夏英
的确,在外界看来,德阳享有“工业重镇”、“西部鲁尔”等不少美誉,而鲜为人知的是,在这些美誉的背后,德阳却有着自己难言的苦涩和辛酸。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出于国防建设的需要,以中国第二重型机械厂、东方汽轮机厂等为代表的一批国有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纷纷西迁,到德阳安家落户,这座昔日默默无闻的西部小城也由此走上了工业立市的道路。1994年12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更是亲赴德阳,考察德阳工业企业“连续7年无亏损”的成功经验。尤其是1998年2月,德阳东方电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600139)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德阳一时成为全国工业企业振兴的典范。
然而好景不长。随后,德阳开始实施“造大船”式的企业重组和改制方案,一些效益低下、员工众多甚至濒于破产的企业纷纷被兼并到其他优质企业中。以东方电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在1998年前后,该公司相继在短时间内与德阳电缆厂、四川鼎天微电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实施兼并重组。由于“消化不良”,短短几年之后,东方电工自身也陷入资不抵债、被迫重组的困境。到2004年,600139这个曾经让德阳引以为豪的股票代码,也早已花落别家,更名为“绵阳高新”。
而此时,德阳已经痛失良机。早在1996年,为配合国有企业的改制和重组,国务院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政策》,其核心内容是:允许一些负担过重、资不抵债的国有企业进入破产程序,其所欠银行贷款由商业银行计提为呆账予以核销。
在四川省内,包括成都、内江、乐山、自贡、绵阳、攀枝花在内的6大城市都进入了试点城市,享受到了这一重大的政策优惠,并获得了巨额的资金补贴。然而,作为工业重镇的德阳,因为此前工业企业“连续7年无亏损”的业绩表现,却与这一政策失之交臂。
进入2000年后,国家不再按城市实施优惠政策,而是对军工、纺织、煤炭三大行业实施优惠政策。而德阳因为二重、东汽等装备制造企业已经实现军转民,又基本没有纺织、煤炭企业,再次与这一政策无缘。
接连两次痛失政策优惠使德阳吃了“哑巴亏”。而雪上加霜的是,自进入2000年前后,由于“造大船”政策的失败,一大批企业开始陆续陷入困境。
迄今,包括德阳耐火材料厂、德阳毛纺厂、德阳通工汽车厂在内的十多家企业,已经耗掉了德阳市近5亿元的财政收入。仅以德阳耐火材料厂为例,这个有着5000名员工的大厂,在多年的“休眠”中,不仅吃掉了德阳市1个亿的财政收入,自身还背负着巨额的债务。其中,仅欠德阳市社保局的员工养老金,就已经超过3000万元。这对德阳这个每年市本级财政可支配收入不足20亿元的城市而言,无疑是沉重负担。
从2003年起,德阳市开始尝试以引入资产管理公司的模式重新启动企业改制,众多长期陷入困境的企业及其债务被德阳市政府统一“打包”,交给长城、信达等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托管。以德阳市属的国有矿厂金河磷矿为例,该矿此前所欠银行的贷款高达2.17亿元,在政府支付一笔补偿后,金河磷矿自己仅仅支付了3150万元 ,此后经过信达、长城两家资产管理公司的处置,金河磷矿终于成功得以从银行的巨额债务中脱身。然而,因为银行为此付出的贷款损失亦“不菲”,金河磷矿从此与银行“结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