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一族”“机”不离手,是刷机成瘾还是生存需要?
家里可以没有油盐酱醋,但不能没有Wi-Fi;出门可以不带钱包,但不能落下手机。
家里可以没有油盐酱醋,但不能没有Wi-Fi;出门可以不带钱包,但不能落下手机。
中国已迈入4G时代,流量像水和空气一样,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手机网民超7亿,用户月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超1.5G。“机”不离手,是刷机成瘾还是生存需要?“流量一族”的生活到底更美好,还是更焦虑了?
月均1.5G,流量去哪儿了
对于65岁的北京市民王丽霞来说,手机已经成了老年生活的重要保障和最大乐趣。
出门前,打开手机约辆车;到饭点,用软件叫个外卖;临睡时,躺在床上看看剧;闲暇时,通过微信群,帮助小区邻里接送孩子赚赚“外快”。
短短两年,王丽霞从“网络小白”变身“流量达人”,家里可以没有油盐酱醋,但不能没有Wi-Fi;出门可以不带钱包,但不能落下手机。
当今社会,王丽霞的情形比比皆是。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资费的下降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个人流量的大幅增长和生活的巨变。
据工信部统计,我国个人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连月攀升。2017年6月,人均移动互联网流量达1591M,同比增长了125%。如果加上Wi-Fi,这个数字将再翻几番。
呈指数增长的手机流量,带动车流、快递物流、钱流和数据流滚滚而来。这不仅颠覆了传统商业逻辑和盈利模式,对人的行为方式、生存状态以及社会组织形态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联通公布的“7月份移动应用排行”显示,微信、QQ、腾讯视频及支付宝稳居“活跃用户榜”前四位,其中,微信用户数已达8.6亿;“人均月耗流量榜”头四位为快手、微信、哔哩哔哩动画和网易云音乐。
人们在消费流量的同时,还在制造流量、变现流量,从而催生了一大批前所未有的新职业,带来了更多创业就业机会。
“如果不创业做手机视频,我很可能去国企或者当公务员,然后按部就班地工作和生活,但是移动互联网给了我们这代人偏离传统路径去探险的机会。”短视频制作推广公司“星站传媒”创始人朱峰说。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新兴职业上千种,2016年仅分享经济服务提供者就多达6000万人。按照国家信息中心的预测,到2020年相关人数有望过亿。
日均刷机3小时,“迷失”了什么
流量提供便利、娱乐和收益的同时,也引发了烦恼和困惑。
杭州一家科技公司的白领程女士,最近把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关掉了。理由很简单,“看到那个小圈圈就忍不住点开,刷掉流量也就算了,关键耽误时间。”
据德国研究公司Statista统计,2016年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每天玩手机三小时,“沉迷度”在全球排名第二。而腾讯数据显示,仅微信一项,就有半数用户每天使用长达一个半小时。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更是分分钟离不开手机。
自称“手机依赖症重度患者”的27岁私教小孔,直言“没有流量不能活”,乘豪华游轮旅游,公海上没有手机信号,“感觉像被世界抛弃了”,上了岸也多数时间在玩手机。
“流量经济争夺的就是人的注意力,产生的最大问题是迷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金兼斌说,看起来拿着手机忙忙碌碌,其实相当一部分事情并非急需;表面上浏览文章学到了很多,但获取的知识既不系统,也不能直接解决问题。
腾讯进行的一项“社交斋戒”实验证明,连续15天将微信的使用时间压缩到每天半小时之内,被试者的消极情绪明显下降,工作投入程度大幅上升。
而人和人之间总停留在手机的交流,特别是长期沉醉于社交网络,对不同群体的性格和行为塑造,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北京一家事业单位的部门负责人坦言:“感觉这几年招的实习生特别是‘90后’,在情商、情感表达等方面还是有欠缺,本人和朋友圈里高颜值、高智商的那个‘他’,差别比较大。”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于佳宁认为,这是由于人的存在方式出现了分离,人在网上往往会扬长避短,按照期待的形象去展示自己。单一的交流模式,又弱化了在现实中深厚感情的建立和共情能力的培养。
5G更加考验人的定力
更大的改变,还在后头。比如,即将到来的5G。
上半年,中国移动已经在上海、广州都展开了5G试验网的部署,产生的流量密度可达10至100Tbps每平方公里。简单说,5G可以支持未来千倍以上手机流量增长,用户下载一部高清电影不到一秒钟。
“5G时代的万物互联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会让那些靠信息不对称来获利的职业以及重复简单的脑力劳动消失;未来人类主要活动就是消费以及做创造性的工作。”于佳宁表示。
美国思科公司日前的一份报告预测,到2021年,全球每部智能手机的平均月流量将增加到14.9G。相伴而来的,是人的更多需求得到满足;同时,人的定力、执行力遭遇更大挑战。
“既期待又忐忑。”面对5G即将打开的“新世界”,51岁的长沙市民赵先生说,现在的很多手机应用都还没弄明白,未来新模式更多,是不是没有手机真的难以生存?更年长的老人,会不会面临被社会淘汰?
“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确实是从可选到没得选,或者说被裹挟了。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除了迎接它、正视它,还要有反思能力。”金兼斌认为。
事实上,一些人已经开始选择“放下”。不管是“地铁藏书”活动的兴起,还是微信增加微信朋友圈“三日可见”功能,无疑都是对流量的有意控制和对手机使用的反思。
“手机已经成为人们器官的延伸,禁用肯定很痛苦;但再往后,当它成为你思维方式的一部分,服务你的核心诉求,依赖度就不会那么高。”朱峰说。
放眼未来,金兼斌表示:“物质文明越发达,社会运转就会越来越快,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虽然现在很难说‘流量一族’幸福指数提升了,但是未来如果能对人工智能善加利用,我们就能拥有更多娱乐时间。”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