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打假人的灰色江湖|深度
网络平台的打假就是简单的「四部曲」:找低价的单,确定目标;套卖家的话;下单;申请仅退款。
网络平台的打假就是简单的「四部曲」:找低价的单,确定目标;套卖家的话;下单;申请仅退款。
吃的零食,穿的新衣,玩的玩具……统统不花钱,还能靠不花钱的东西赚钱,什么工作这么爽?
听着天方夜谭一般的生活,偏偏就成了某些人的日常工作,他们是一群聚集在灰色地带的「网络打假人」。
两三年前,法律法规中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力度加大,对商家的惩罚性赔偿增加。加上电商平台的兴起,打假人寻找打假对象、打假取证等操作流程都更加方便,网络打假人的数量迅速增加,并在网络上形成了打假与反打假攻防对立却又互相卧底的灰色江湖。
数百打假群分享「打假教程」
今年二月,网友「浪人」第一次接触到打假。
那天他和平常一样登录手机QQ,出于好奇心点开一个QQ群链接,突然发现了打假QQ群的存在。
进群后,浪人发现,所谓打假就是「买东西不要钱,还能索要赔偿,而且合法」。于是,浪人搜索加入了更多类似的QQ群,准备成为一名打假人。
刚开始的几天,他只要有空就会点开QQ群,看前辈们聊天,看群文件中的资料,这些群里都会分享「打假教程」。
他说,自己不会漏过任何一句话,如果有人交流打假方面的问题,或者提到打假的具体流程,他就会特别注意。
很快,浪人将观察付诸实践,「大不了就退款退货,也亏不了」。
抱着这样的心理,浪人在某网络平台买了一件短袖,然后以假冒品牌为由,申请了仅退款。
卖家同意了,「比想象中容易」,他白赚了一件短袖穿,第一次打假的顺利让他对自己更有信心。
之后打假的时候,浪人会挑选自己喜欢的商品买。「虽然打假不能让我发家致富,但至少能让我不用为衣服啥的烦恼」。
他还在群里自豪地说到:「打到的衣服我都没拆,放着」。
现在,浪人不用为自己的穿衣问题烦恼了,他朝着创收的目标努力。他花费最多的一次打假,目标是魔音耳机,650元一个,浪人一口气买了八个。吃货打假成功后,他转手把这些耳机都卖了出去。
颇有心得的「浪人」成了群主,在一个刚刚建立的500人打假QQ群里,群主浪人迅速上传了109个文件,有「打假流程入门」等为小白扫盲的资料,有供打假人参考的各种法律法规和对照表,也有实用的举报函、控告信、和解函等打假必备文书。
在过去的三个月里,这些资料就是浪人学习打假的「课本」。
据浪人总结,网络平台的打假就是简单的「四部曲」:找低价的单,确定目标;套卖家的话;下单;申请仅退款。最难的是套话,卖家承认了自己的商品是假冒、仿造的产品,后面的流程便是水到渠成了。
这种留货退款的打假方式在行业内叫「吃货」,实际上利用了卖家的赔大不如赔小的心理。
浪人最近花买了200多元买了一个小玩具,叫指尖陀螺,从上海发货,包邮。到手后,他要求退货退款。最后卖家白送了他两个指尖陀螺。
他分析说,这种小玩具的成本都不超过20元,如果卖家接受退货,来回的运费他都要承担,划不来。还不如直接把东西送给买家,挣个好评。
5月5日,南都周刊记者加入的打假QQ群里,也跳出一个「打假教程」链接,点开后出现的是另一个QQ群的名片。这个群的标签上写着「打假」、「行业交流」、「消费者维权」、「正义」••••••这是一个典型的打假QQ群,全国各地的打假「散户」就通过这些QQ群寻找同行、招募合作伙伴。
仅在QQ平台以「打假」为关键字搜索,能找到179个类似的QQ群。打假人们自称「协会」、「总部」、「职业」、「精英」,还有为特定品类,如食品药品、手表建立的群,成行成市。
当然,打假不可能一帆风顺。浪人说他的失败经历很多,但是只跟记者透露了打假京东E卡的那次。他原以为E卡是虚拟产品、违禁品,想要求商家赔偿,最终却以失败告终。购买京东E卡的300多块钱留在了浪人的京东钱包里,「只能在京东商城花」。
「你要不要买个视频学打假?」
五一过后,浪人开始在各种QQ群中发群广告链接,宣传自己的新群。不少人通过这个链接加入这个新群,一人又邀请另一人,短短两个星期,群里就有超过300人。
另一个已经有1925个成员的打假群,在记者打开QQ的两分钟里,又增加了3个人。
记者刚加入几个打假QQ群没多久,就有人私聊兜售学习材料。
「你要不要买个视频去学学如何打假?50元,有视频,各种法律法规,案例,诉讼模板。」
记者刚拒绝这人,就在群里发现一条警示公告:
打假群里也是骗局丛生,这条公告一下引出了三个曾经拜师受骗的打假人。
一个网名为「职业打假 拜师滴滴 主打手机」的打假人之前在群里私信招收徒弟(后简称「拜师滴滴」),承诺「拜师666(元),免费带(打假)三次,教打手机,平板、笔记本都可以,有什么不懂随时找我。」
刚加打假群的都是打假小白(新手),对相关法律、打假流程丝毫不懂,有人来收徒弟,鱼很快就上钩了,上次被骗的,至少有三个人。
受骗者「你是我的信仰」和名为「祁同伟」的网友正在声讨他们的「师父」,在「师父」的指引下他们购买了手机,但之后同「师父」联系,他总是推托自己在外面或手机没电,也拒绝给徒弟提供手机号,并说:「打QQ电话就可以,随时在线。」
拖了很久,「师父」没有教下一步,慢慢也联系不上了,「你是我的信仰」和「祁同伟」这才意识到不对,在群里讨伐曾经的「师父」。
刚刚向记者兜售打假教程,装作已打假多次的「泪光在闪烁」也在聊天中露出了马脚,他是被骗的第三人,只是上当金额少一点,「泪光在闪烁」被「拜师滴滴」骗了200元,「说是带我打vivo7,后来一直联系不上。他当时说他是管理员,不可能骗人。」
管理员诺丁汉在群里质问「拜师滴滴」:「能不能打成功?不能打成功,就把车费退给别人。」
没有得到回复,诺丁汉又在群里安慰受骗的小白们:「哎,你们咋那么容易上当呢?我已经把这个拜师滴滴取消管理员了,在群里招摇撞骗!」
在这种一两千人的大QQ群里,找徒弟只是其中一种建立小团体的方式,更多人希望建立合伙关系。
小团体打假被称作「开车」,服装打假叫「服装车」,食品打假叫「食品车」。面对单价高的产品或者购买量大的打假项目,打假人就在群里「开车」,招募合伙人。不时有小白喊话,表示希望能够「上车」,跟着老手捞一把。
商家与打假人的猫鼠游戏
混杂在打假群中还有一些是「反打假群」,记者刚加进去,就看到群里的「你好帅」说道:「我遇到过打假人,艾玛吓死我了,如果是普通的还好说,怕是专业的。」
群里有人应和:「职业的那你就完了!」
反打假群是由卖家或者律师建立的群,同样也是一种行业交流。小商家们抱团,通过信息共享反打假。
记者在这个群的共享文件里发现了好几份黑名单,上面记录了打假人的ID、电话和收件地址。这个名单有4800人版本的,有7600人版本的,名单更新到了2016年6月27日。
根据杭州市市场监管局不完全统计,2016年,杭州针对各个互联网平台投诉的职业打假人有超过1700多人,涉及投诉是5万多件。
杭州市市场监管局(工商局)网监办主任吕国威在3.15的一场与阿里巴巴平台商家的对话中,提到:「(职业打假人的投诉)给这个平台和我们行政机关也造成了比较大的压力」。
QQ群里最常见的开场白是:「这种能给他发货吗?」「此人是专业的吗?」「被投诉了。」除了在群的共享文件中寻找解决方案,有经验的同行会在一旁出谋划策。
网名为「落幕」的商家卖了39元的商品,现在被打假人起诉,店不得不暂时关停。
「落幕」在群里说道:「他和我私了,赔一千就算了,我没理他,我要跟他打官司打到底!」
官司该怎么打?群文件「被职业打假敲诈—打假工商流程」就有指导。如果金额较少,商家可以选择不协调,并走司法程序进行起诉;因为金额少,打假人最终放弃的几率大。
另外一种情况涉及的金额较大,解决方法也不一样,但核心思想都是一个字:拖。
打假人在「上车」时,往往先买几件。涉及金额不大时向商家要求赔偿,商家往往愿意接受调解。
「最初的第一笔,不愿添麻烦,心想答应也就答应了。答应就会录笔录,签字盖章,这时候就是最大的坑了。」有经验者提醒道。
职业打假人第二次购买就是大金额的订单了。如果商家不答应第二次的赔偿,打假人就会以第一次赔偿作为证据。因为商家曾经承认了错误,第二次也只能吃哑巴亏了。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接下来工商也有很大几率通知我们的虚假宣传或者什么违规,所以工商这边也会处罚,通常是1万、2万、3万、5万,也有10万的。」
惹上了这样的「麻烦」后,商家的对策往往是藏起来、拖时间。「工商如果找不到商家,他们就会自己结案」、「如果找到商家,就说临时有事,有事要出国,去外地等等」。
现在的商家在回答买家的问题时越来越谨慎。不管是你是真消费者,还是真打假人,商家面对敏感问题,一律回复一个纯洁的微笑。
在反打假群里得遵守保密原则,直接发店铺链接,或者暴露店铺的名字是大忌。因为在这些反打假QQ群里常常埋伏了打假人,太过张扬会吸引打假人的注意。
同样,打假群里也埋伏着商家,反打假群的鱼总调侃说:「商家群一群打假的,打假群一群商家观望的。」
在这个打假和反打假的消息集中地,买家和卖家隐藏在一个无害的ID后面,寻找着自己需要的信息。知己知彼,方能见招拆招。
保健品企业每天排查大单反打假
今年3.15前夕,连云港市海州区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消费权益纠纷案件审理情况,并提出法院对于职业打假人对商家进行惩罚性赔偿的要求,将不予支持。
其实,早在2016年8月份,工商总局发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时,就提出要将职业打假人排除在消法保护之外。
但是,职业打假人与普通消费者的身份并不容易区分。QQ群里的打假人早就看到这个变化,群文件里也分享了相关的报道。
但对他们来说,这仍然是一个灰色地带,上有政策,下有对策。QQ群仍然不停跳动保持着活跃。
虽然大型企业很少混迹于QQ群,但他们也是打假人眼中的肥肉,尤其是保健品企业,打假团来袭,他们不得不严防死守。
广州一家保健品企业负责电子商务产品的吴经理告诉记者:「我们每天的大单都会进行排查,大单我们会晚一些发货,先给这些客户打电话,确认他确实要买这么多。」
吴经理介绍说,为避免「受害」,企业内部有严格的自查体系。大型企业会对产品质量和宣传用语进行严格排查。技术部会负责产品工艺生产、保质期和功效成分的排查;品牌部结合广告法进行排查;产品部结合食品药品相关法规进行排查;法务部也会协助。
在「咨询—购买—发货」这个环节,商家也会慢慢确认这名客户是否为打假人。有些大型企业根据购买量辨别,如果买家是新客户,第一次的购买量很大,店铺当时没有促销活动,这样的买家就很可疑。
此外,店家也会观察账号的信誉度,如果是新注册的,商家往往将其判断为小号;也有一些买很多的,在买之前没有同客服要求优惠,这样的客户也会引起商家注意。
「但是很多职业打假人有‘反侦查’能力」, 吴经理说,他们公司就遭遇过一次打假风波。
这场风波起源于知乎的一篇高赞回答,这篇回答第一句话就是:「这篇文字,价值至少10万,拿走不谢。」接着,文章以某品牌的猴头菇口服液为例子,讲述了作者——「月下」打假的经历。
这款口服液最初在广告中称「胃炎、胃溃疡患者预防复发者」可以使用,而这样的句子,据月下所说,违反了保健品规定的第二条: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这篇打假经历获得了13k赞同,2.2k评论。最终月下这一单挣了1300元,实际上,这是月下打假挣的最多的一笔。
打假经历之下,反对月下的声音也很多,月下回复说:「有很多人说这个项目不道德是吧,我觉得什么是道德,什么是不道德,你站在卖家的角度来看,我说赚点小钱不容易,反正消费者角度来看,你觉得这只是规范市场的好事情。」
受这篇文章影响的,除了大量围观的知乎观光团,剩下的影响自然覆盖在吴经理所在的企业上。企业淘宝旗舰店访客流量突然增加了五六倍,一天的访问量达到了5000。
从知乎引流到旗舰店的访客以「观光」为主,实际购买并向工商局投诉的只有两人。
吴经理向记者表示,他们已经给当地工商局发了解释函,不会对这些职业打假人赔偿。「一旦答应了一个人的要求就会有一窝蜂地上来,无休止的。而且我们也没有违法的地方」。
遭遇知乎观光团围观事件后,该品牌直接删除了有歧义的宣传语,并重新培训客服人员,因为通常消费者在问到保健品的功效时,还是把保健品当作药品来问。
吴经理说:「如果客服说有效,那就中招了,因为你不能宣传效果嘛。但是你要是说没有效呢,人家又不买了。所以说我们既要达到我们既要解释自己如何起到保健功能,但是又不能说自己有效。」
对于月下,精瘦的吴经理背靠沙发说道:「没有必要理他,浪费时间。」
职业打假将失去法律法规支持
商家小心翼翼,严防死守;职业打假人则穿梭在各大商场,流连于购物网站,瞪大了眼睛寻找不符规格的产品,期待能做一个大单。
2015年12月2号到8号,职业打假人徐大江在广州的天河商场锁定了目标——一款意大利香草香料。徐大江发现,这瓶香料里添加的「独活草」不符合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可以打,于是,他在7日内分两次购入388瓶香料,总计18063.22元。
2016年4月15日,徐大江向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天河商场退还货款18063.22,还要求生产香料的厂家福克斯食品有限公司赔偿180632.2元。
按照职业打假人的打假流程,徐大江提起诉讼前的4个月必定经历了长时间协商和调解,走向法院,宣告着多方的调解失败。
在法庭上,天河商场和福克斯公司的态度依然强硬,天河商场表示:「产品质量合格,没有质量问题,进货渠道清楚,具备食品销售经营资格,没有违法之处。」福克斯公司则称:「‘独活草’在我国存在饮食习惯,属于传统食品,不属于新食品原料。」
药用价值是徐大江死咬的关键,因为《食品安全法》及相关条例中有明确规定,具有药品功效的材料不能在食品添加;但如果材料在药食同源目录中,可以添加;而「独活草」不在药食同源目录中。
但同时《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审查管理办法》也规定,如果是规定的有传统食用习惯的食品,企业可以结合该办法,依照《食品安全法》规定执行,这是福克斯公司的立足点。
法院并没有纠结于「独活草」的药用价值,而是判定徐大江购买香料的目的并非正常生活使用,而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职业打假行为,驳回了徐大江的诉讼请求。
法院的依据是16年8月新发布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里面写到:「以营利为目的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行为不适用本条例。」
徐大江的案例被在网上公布,网民在留言中唇枪舌战,点赞数最多的「蔡建新」说:判得好,法律的基础精神是维护社会秩序,而不能成为少数社会垃圾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
有人支持职业打假,「良辰&美景」就称:一审又不是终审。每个人未必都会成为商家,但是都会是消费者,你今天替奸商说话,明天奸商欺压你的时候别哭爹喊娘。
事实上,什么是「以营利为目的」,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认识。广东东方昆仑律师事务所实习律师曹晶晶表示,「第一,有的法院认为,不是生产经营者,就应该属于消费者。第二,法院出于保护弱势群体的考虑,对于‘以营利为目的’的认定非常严格,法官常常知道原告是职业打假人,但因证据不足还是判他胜诉。」
「总的来讲,目前对职业打假人的判决各地不一,但判决职业打假人败诉的案子越来越多。」
(来源:南都周刊)
网络编辑:柯珂